【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不久前,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冲上热搜第一:

  #211女硕士遭遇杀猪盘,两周被骗138万#

  一个出身山东农村,靠自己的能力考上211硕士的女孩,原本在上海的知名银行担任IT工作,月入过万,有着美好的未来。

  但一则交友贴,将她平静的生活完全打碎了。

  在“高富帅”的“甜蜜攻势”下,女孩慢慢溺入对方的陷阱中。

  2周内,被骗了138万,其中80万是她从各大银行贷出来的。

  在报警后,骗款只追回了不到10万。

  剩下的钱,要靠她做各种兼职,一块块地攒。

  一面是天价的欠款,一面是有限的收入。

  还债之路,遥遥无期。

  女孩也因此得了抑郁症,终日以泪洗面。

  看到这里,或许有不少人会留言指责女孩“防范意识不够”。

  又或者“还不是怪你太贪,想走捷径发财”。

  可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女孩的初心,只是想要一段踏实的感情。

  不曾想,最初的甜言蜜语,只是后面骗局的“信任基础”。

  再加上对方还发来了身份证、学位证等各种照片“自我证明”。

  环环相扣的“局中局”,引诱着女孩一步步“主动”走入了猎场中央。

  其实,有很多人就是在层层防范中,掉入了骗子的陷阱。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受害者小小和骗子在某音上认识,因为聊天投缘,随后便互加了微信。

  骗子“人设”充足,平台上有1万多粉丝,朋友圈也都是他的各种生活照。

  这些“真实日常”,奠定了小小对他的“第一层信任”。

  再加上,两人日常聊天氛围很融洽,且话题基本都是生活琐事或兴趣爱好,不涉及隐私。

  一来二去,小小便把对方当做自己一个远方的朋友。

  由于小小在银行工作,对于诈骗的警惕性很高。

  当对方第一次说,想带小小做个投资时,她很戒备。

  从网上多方渠道了解了对方发来的APP,发现没什么问题后,这才投了500,没想到当天就赚了17元。

  之后,对方又和小小说项目的走势很好,可以加大投资到10万元。

  因为数额巨大,小小再一次调查了这个APP,发现背后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金融机构。

  再加上,骗子亮出了自己的身份证。

  小小百度了身份证上的家庭地址,房子和他朋友圈发的图一模一样。

  于是,小小又投了第二笔钱,且当天再次成功提现。

  至此,小小完全放下戒备,在骗子的反复劝说下,又贷款投入了一百多万。

  不出意外,这次钱没有再回来。

  这时,小小才意识到“被骗了”。

  讽刺的是,在被骗之前,作为银行工作人员,她刚帮客户成功拦截了一笔给骗子的转账。

  事后,小小回忆起受骗的经历,只说了句:

  “看别人的故事,我们都很清醒。但轮到自己,就犯了迷糊。”

  “人真不能高估了自己的判断力。”

  近几年,反诈宣传无处不在,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我不会被骗”的自信。

  但别忘了:

  我们在进步,骗子也在进步,而且骗子的进步动力更足。

  况且,人难免有疏忽。

  骗子一方,掌握了我们的各种真实信息,准备充分,算尽步步机关。

  而我们,则连暗箭从哪射来都不知道。

  人性的弱点,与层层嵌套的陷阱相碰撞。

  很难说谁赢谁输。

  今年,AI(人工智能)开始覆盖各行各业。

  骗子,也赶上了这波“潮流”。

  前不久,有个网友分享了自家表姐夫被AI诈骗的故事。

  一天,表姐夫收到了岳母的视频电话,要借一笔钱。

  此时,岳母正好在泰国旅游。

  视频中,岳母的脸和背景都没有异常,连湖南口音都一模一样,所以他一点疑心都没起。

  谁能想到,这通电话竟然是骗子打来的。

  事后他细细回想,才察觉:

  可能是岳母在泰国随手拍了一段旅游视频,发在了网上。

  骗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加工后,合成了这通诈骗的视频电话。

  无独有偶。

  一位科技公司的法人代表郭先生,有一天也接到了好友的微信视频。

  视频中,好友提及自己在外地竞标,有430万保证金,需要公对公账户过账,所以想借郭先生公司的账户走账。

  基于对好友的信任,加上视频聊天核实了身份。

  郭先生并未核实钱款是否到账,就先给对方转了账。

  当他再次拨打好友电话后,才发现被骗了。

  骗子同样是利用好友过往发在网上的个人信息,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合成了这通微信视频。

  以前我们总说要“眼见为实”。

  谁能想到,随着AI技术的发展,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了。

  不过,也不必过度惊慌。

  目前,根据国家反诈中心的说法:

  AI诈骗还未在全国大范围爆发。

  且诈骗视频并不是实时通话,而是提前制作好的AI换脸视频。

  所以,如果我们不顺着骗子的思路,和对方多扯几句“闲磕”,他们是会露出马脚的。

  只是,防备之心永不嫌多。

  这里十点君给大家列举几种AI诈骗常见的手段。

  内容很干货,欢迎大家先收藏,或者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或家庭群,一起提升防备心。

  手段一:声音合成。

  诈骗分子会先打骚扰电话,尽可能延长通话时间,以此提取我们的声音。

  然后利用我们通话的声音,合成新素材,用来诈骗我们的亲友。

  所以,一旦接到来路不明,或者是无人回应的电话。

  最好直接挂断,不要纠缠。

  手段二:AI换脸

  骗子可以利用我们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照片、视频,通过AI换脸技术,变成我们的样子,打给我们的亲友进行诈骗。

  也可能通过打视频电话的方式,提取我们的人脸识别,并诱使我们说出“同意”“确认”等关键词。

  一旦提取成功,就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攻击我们的账户。

  手段三:转发微信语音

  骗子先盗取微信账号,然后利用提取语音文件或安装非官方版本(插件),来实现语音转发,赢得好友信任,继而骗钱。

  手段四:AI程序筛选受害人

  骗子利用AI来识别我们在网上发布的各类信息与浏览活动,以此根据不同的人群“对症下药”。

  例如对曾发布过“交友贴”的人,进行情感诈骗;

  对常搜索投资理财信息的人,进行金融诈骗。

  所以,大家尽量不要在网络上暴露太多的个人信息。

  在这里,十点君也为大家提供一个破局思路:

  AI终究只是工具,无法回答“没有逻辑”的问题。

  所以,可以和家人好友提前约定好一个暗号,最好是问题和答案之间没有任何逻辑。

  比如:

  问:银行卡的密码是什么?

  答:菠萝。

  一旦涉及转账,必须要先答对暗号。

  最近,一部讲述“杀猪盘诈骗”的电影《鹦鹉杀》上映了。

  主演周冬雨在看完剧本后,问了导演一句话:

  “您觉得我像是会被骗的人吗?”

  导演静静地回应:

  “当你觉得自己不会被骗时,受骗的几率就大大提升了。”

  这句话,点破了许多诈骗受害者的共性心理。

  近几年,当“211女硕士两周被骗138万”“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北一年”之类的词条频上热搜时。

  我们开始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聪明人’被骗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优越性偏见”,指的是相对于真实的能力水平,个体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短处。

  而优越性偏见,在电信诈骗中屡见不鲜。

  受害者由于过于自信,因而更容易产生对信息的误判、对微小“被骗信号”的忽略、对潜在风险的无视等等失误,因此掉入骗子的陷阱。

  有一位网友卡卡曾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在交友软件上认识的骗子,为自己立了“家境贫寒、年幼丧父、妻子出轨”的悲惨人设。

  这让自小家庭美满富裕的卡卡,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于是两人开始闲聊。

  这个过程中,卡卡始终带着“俯视”和“同情”的心态。

  在聊天过程中,对方推荐了一款高利息的投资APP。

  卡卡第一次转账时,便收到了警方的电话,说转账的是诈骗账号。

  卡卡立刻操作提现,结果提现成功。

  他便没把警察的话放在心上。

  之后,他又陆续转账160万。

  直到APP的客服还在怂恿他继续投钱,却始终无法提现时。

  卡卡才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这便是“优越性偏见”。

  所以一定要切记:

  在和钱有关的问题上,只能“疑罪从有”,绝不可“小事化了”。

  如今骗子的心思越发缜密,手段也更加高明。

  我们更需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十点君为大家梳理了常见的9种骗局,防患于未然。

  一样的,希望大家先收藏,或者分享出去。

  骗局1:杀猪盘诈骗

  杀猪盘,主要针对女性。

  诈骗分子用甜言蜜语或献殷勤的方式来建立情感关系,然后再以投资等理由骗取钱财。

  一旦中招,便是对金钱和精神的双重摧毁。

  骗局2:网购/快递诈骗

  骗子假装是“卖家”或“客服”,以“退款”“重新支付”为理由,诱使我们点击他发送的链接。

  又或者以“快递受损需进一步处理”或“赠送小礼物”等原因,让我们扫描二维码,再点击陌生链接。

  一旦点了链接,他们就能侵入我们的银行账户。

  骗局3:养老投资诈骗

  不法分子以老年人为目标。

  先通过小恩小惠来博得老年人的信任与好感,降低警惕心理。

  再诱使老年人投资“养老服务”项目。

  嘴上称投资后将快速获得高回报,实则钱一到手就跑路。

  骗局4:兼职刷单类诈骗

  诈骗犯会在网上发布兼职信息。

  一般都是“工作内容简单,但薪水丰厚”的岗位。

  一旦受害人上钩,便用“先垫付‘宣传费’”等说法,诈骗钱财。

  还承诺“完成任务后,费用连同佣金将一起到账”。

  骗局5:以退票改签为由实施诈骗

  骗子冒充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以飞机机械故障、航班取消等为由。

  让受害者主动回电、下载其他APP、汇款改签。

  骗局6:假冒班主任诈骗

  骗子通过QQ群和微信群,假冒班主任。

  以“延期开学和组织开展线上教学”为由,要求家长扫描二维码支付学费。

  骗局7:冒充公检法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地址等个人信息。

  然后,假冒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拨打电话。

  以“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为由,要求其将资金转入所谓国家指定账户,并配合调查。

  骗局8:求职招聘诈骗

  骗子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

  等受害人面试通过后,便以“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保险费、押金、手续费”等名义向应聘者收钱。

  骗局9:社保卡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境外手机号发送诈骗短信(+0082为境外号码)。

  并自称社保局12333服务热线工作人员。

  以“社保卡异常将被强行终止”“社保卡升级”或“电子社保卡审核未通过”为由。

  索取身份证号、社保卡号、姓名、密码等个人信息,或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缴纳手续费实施诈骗。

  而针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骗局,十点君也总结了2条“万能”的应对方式。

  方法一: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最重要)

  国家反诈中心,是国家公安部推出的手机防骗软件。

  集“诈骗预警、快速举报诈骗、防诈反骗知识学习”等等于一身。

  其中有3项功能最重要。

  来电预警:

  进入APP后,开启“来电预警”。

  当收到涉嫌诈骗的电话时,APP便能智能识别,并及时报警。

  身份核实:

  在社交软件上交友、转账时,可通过身份核实,来验证对方身份的真实性。

  风险查验:

  当需要给陌生账号转账时,可以验证对方的账号是否涉诈。

  包括支付账户、IP网址、QQ、微信等。

  注意:下载APP后需实名认证,且永久开启APP对于手机的访问权限。

  方法二:遇“钱”多问身边人。

  诈骗犯对人性颇有研究,咱们都容易百密一疏。

  更别提家中的老人。

  所以提醒父母,遇到任何需要“转钱”的事情,先找儿女或社区工作人员帮忙看看,再定夺。

  此外,十点君再次强调:

  一定要和亲友制定一个暗号,一旦需要转账必须先对上暗号。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孤注一掷》中有一句话:

  “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道理人人都知。

  但人性,就是会心存侥幸,就是会千虑一失。

  再加上上面讲的,骗子的各种处心积虑,各种与时俱进。

  让诈骗,无处不在。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请牢记:

  “无论骗术怎么变,以不转账、不点陌生链接、不透露个人信息、少接陌生电话应万变。”

  你们有过“受骗”的经历吗?关于“被骗”又是什么看法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十点君聊聊~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