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朴方的病,还是请301医院来治。”1972年,周总理代表中央作出指示。但令人意外的是,邓朴方虽然被送进了医院,却被安排在废弃病房最冷的一间,无人过问。
邓朴方知道这是有人在暗中搞鬼,他什么话都没有说,继续默默忍受抗争着。
之后,一批医务界的专家学者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在钱信忠的主持下,上海和北京两地的专家联合会诊,决定对邓朴方进行一次手术探查。
这是邓朴方自从瘫痪之后,第一次接受手术。但遗憾的是,由于当年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邓朴方的伤情已经难以挽回,无奈之下,医生们只好将打开的刀口再缝合起来。
邓朴方忍耐了6年,却盼来了这样一个冷酷的事实,但他没有多说什么,依旧像往常一样,为医务人员修些损坏的设备,甚至还在病榻上组装起一台黑白电视机。
闲暇时,邓朴方还在医院里交上了几个“穷哥们儿”,大家一起聊天、打桥牌,有的时候还凑钱买点白酒喝。
1974年1月,邓朴方病友王鲁光的父亲王树声将军因病去世。在王树声弥留之际,邓朴方曾陪王鲁光一道前去看望。当时王树声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还是执意从床上坐起来,语重心长地对两位残疾青年说:
“你们还年轻,还应该做点事情。”
深夜,邓朴方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脑子里一直回想老将军的临终嘱托。虽然自己的身体近乎近乎支离破碎,难道就不能有所作为了吗?自己还能够干什么呢?
1977年春节前夕,邓朴方出院了,回到了父母身边。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邓朴方一边帮着兄弟姐妹带孩子,辅导弟弟报考研究生的大学课程;一边坚持每天下午参加义务劳动,晚上还坐在轮椅上打球。
邓朴方在暗暗锻炼身体,准备再一次向命运发起挑战,但命运却又一次将他打倒在地。
1979年的一天早晨,邓朴方起床准备吃饭时,护士发现他的背后鼓起一个大包,稍有动作,脊椎骨还发出“咔吧”、“咔吧”的响声。全家人赶忙将他送到医院,结果邓朴方的脊椎再度骨折,生命处于危险状态。
按照当时国内的医疗水平,根本没有办法为邓朴方治疗,唯一的出路只有卧床等死。卓琳听说这个噩耗,禁不住哭了,但邓朴方却笑了笑,什么话都没有说。
一年之后,美国医学专家代表团到301医院进行学术交流,看到邓朴方的病例后,美国专家当即表示,如果邓朴方能够去美国,他们愿意为他做手术。随后,美国专家又将邓朴方的病情介绍给世界著名脊柱专家阿姆斯特朗教授,阿姆斯特朗表示愿意在加拿大为邓朴方实施手术。
经过和卓琳沟通,让邓朴方去加拿大手术一事就这样决定了。卓琳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动员全家人为邓朴方出国治病凑钱。
1980年9月,邓朴方躺在担架上,告别了亲人,告别了祖国。对于这一次手术的危险性,邓朴方心里十分清楚,同时他也知道,即使手术失败,也能让随行医生将这种手术的先进技术带回祖国。
邓朴方到达加拿大后,立刻住院接受手术。当阿姆斯特朗教授打开邓朴方的身体后,也不禁大吃一惊,没想到邓朴方脊柱的情况如此复杂。整个手术进行了8个多小时,为邓朴方输血7000多毫升,最后终于将支架固定在了邓朴方的身体里。
在医院反反复复折腾了一个多月,邓朴方又经历了几次大的手术后,终于脱离了危险,住在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里养病。
又过了两个多月,阿姆斯特朗教授准备安排邓朴方进行康复训练,以早日重新坐起来时,邓朴方竟然拒绝了,还要求马上回国,因为在他的心里,萌生出了一个伟大的想法。
80年代初,现代康复的概念在中国还很陌生,在加拿大的这几个月,邓朴方认识到了康复的含义和意义,因此他急切地想要回国,将现代康复的观念和体系带回国内,让广大残疾人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和补偿,重返社会。
1981年,邓朴方躺在担架上离开了加拿大,直到两年后,才靠着阿姆斯特朗教授植入的支架重新坐了起来。
从1983年开始,邓朴方和王鲁光等人开始筹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但随着对中国残疾人状况的深入了解,邓朴方决定将残疾人的福利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推向全国的各个角落。
一年之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式成立,4年后,这个基金会与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合并,组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邓朴方担任首任主席。
邓朴方在为残疾人筹集资金时,曾给自己惹来了不小的麻烦。1988年,有人说邓朴方依靠基金会贪污了不少钱,是全国最大的贪污犯;到了1989年,甚至传出邓朴方在国外存款高达300多亿美金的谣言。
为此,邓朴方特意召开记者招待会,当众表示:“你们谁去把这300多亿存款找出来,我只留1%就够了,其他的都捐给国家。”
在这场风波中,邓朴方逐渐也想通了,只要自己行的端,坐的正,就问心无愧,而且他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了,能活到现在都是赚的。
邓朴方是中国残联连续四任主席,为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许多感情。他看到残疾人不能就业、上学,不能摆脱贫穷,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时,他感到痛苦,更让他痛苦的是,有的时候没有力量去帮助他们。
而每做成一件事情,看到残疾人摆脱了困境,邓朴方又会为他们高兴。邓朴方经常说:“残疾人事业是让人流泪的事业。做不成事情要流泪,做成事情也要流泪,每一件事情都激励我继续前进。”
2008年,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海迪当选第五届残联主席,成为邓朴方的继任者。张海迪的当选,意味着中国残疾人事业步入了新的阶段,53岁的张海迪将面临她人生新的历程和转型。
作为残疾人中的一面旗帜,张海迪有着很高的威望。虽然她从来没有进过学校,但她依靠自学,读完了从小学到硕士的课程,为一代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1983年,张海迪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之后的十余年中,张海迪从作家一直到社会活动家,后来又进入政协,提出了许多与残疾人有关的提案。
在张海迪当选残联主席后,许多媒体提出采访要求,但张海迪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婉拒。她不愿意过多地接受采访,只想老老实实多做些事情。随后张海迪通过博客回应了大家对她的关心,并向自己的作家生涯作了暂时的告别:
“这几天,我收到了无数电话和短信,不知道怎样感谢大家,特别是残疾人兄弟姐妹们。我知道这是信任,是一个重托。在今后的五年中,能为残疾人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荣幸。”
在之后的15年中,张海迪连续担任三届残联主席。2023年9月20日,在刚刚闭幕的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68岁的张海迪正式卸任,同时79岁的邓朴方正式卸任残联名誉主席。
谨以此文感谢邓朴方、张海迪以及无数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做出万千贡献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