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为什么要换装7.62毫米通用机枪?俄军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经验,给了我们启发!
早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解放军陆军的第四代轻武器就集体亮相过,已经过去两年的时间了,当初亮相的191枪族已经少量的装备部队,这两年唯一没有消息的是就QJY201通用型机枪。
现在它来了!近日有军迷爆料,解放军准备大批量的装备7.62毫米通用机枪,而且这个机枪可能会配备到班一级,那5.8毫米班用机枪怎么办?
俄乌战争给了我们启迪,小口径轻机枪已经落伍了,不再适应战争的需要。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首先要知道,现在各国使用的小口径步枪弹是怎么来的。
二战时各国部队使用的都是全威力弹,这很好理解,那个时候突击步枪还没有发明出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使用的都是单发步枪,这单发步枪使用全威力弹后坐力并没有什么影响。彼时只有苏联和美国大规模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德国只是少量装备G43。到二战后期,一种全新的枪种诞生了,德国人在战场上捣鼓出了STG44突击步枪,在突击时这款枪很猛,德国人把全威力弹截短,搞出了世界上首款中间威力弹。
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只有400米,网上所说的600米纯属无稽之谈,600米时散布太大没有意义。二战后各国都致力于发展中间威力弹,苏联的武器专家统计过,二战时双方士兵通常在300米以内交火,全威力步枪的射程已经超标了。在集团冲锋时,全威力步枪太重了,子弹也重,士兵携带弹药量不够。
后来在中间威力弹的基础上各国又搞出了小口径步枪弹,射程不变的情况下,小口径步枪弹弹道更加平直、存速性好。俄罗斯的是5.45毫米,北约标准弹口径是5.56毫米,我们的是5.8毫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俄乌战场上小口径步枪弹已经显得落伍了。乌军和俄军的交战距离在拉开,很多时候已经超过了400米,这主要是战术发生了改变。在无人机的压制下,现代战争已经不会出现那种集团冲锋的战术了,大家都蹲在坑里打,仿佛一战重现,这时为集团军野战量身定制的小口径步枪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从俄乌战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旅已经在进攻和防守时步兵班配备的是PKM通用机枪,只有这个机枪好使。班用轻机枪只能用来给士兵自卫,打巷战可以打阵地战就不行,小口径机枪的穿甲能力严重不足。
以上就是我军要装备7.62通用机枪的原因。
通用机枪有很多优点,首先它的枪管比较厚实,连续开火时枪管不会因为发热变形,弹道稳定性很好。其次它的弹头重量大,穿甲能力比较强。另外,通用机枪的射程一般都在1000米左右,火力压制和封锁的能力比班用轻机枪要好很多。
7.62毫米通用机枪这么好,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我们的95式班用机枪要淘汰了?
显然是不可能的,95式班用机枪自有它的用处,打巷战时它能发挥巨大作用。况且95式班用机枪使用的子弹与191是一样的,在后勤允许的情况下,解放军从来不嫌火力过猛。其实,我国的95式班用机枪很可惜,它没有赶上好时候,这款枪在国际上绝对属于顶尖水准,使用弹鼓供弹火力持续性也比较好。
换装7.62毫米通用机枪后,我们的后勤压力会不会变大?士兵的负担会不会太重?
现在我军已经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了,因为我们的后勤保障能力比上个世纪高出了几个量级。我们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战场上甚至可以用无人机来运送弹药。士兵打仗通常都是坐车,大车有猛士、小车有山猫,不需要扛着弹药箱到处跑。
QJY201通用机枪使用的是弹链供弹,比弹匣或者弹鼓供弹火力持续性要好不少,在阵地战中这一点很重要。
虽然QJY201通用机枪会迎来大规模列装,不过也改变不了单兵轻武器衰落的局面。未来的战场枪的价值在不断下降,俄乌战争中80%的步兵都是死在大口径火炮和无人机上,信息化战场在朝着超视距发展,枪的作用越来越小了。
个人观点,这个通用机枪没有飞行手雷和单兵火箭筒好用,以后解放军的步兵可能只装备一个冲锋枪,在两百米距离能够保卫自己就行,剩下的交给火箭筒和智能飞行手雷。攻击模式就是向敌后方渗透,然后报告坐标。
在信息化战争下,士兵不是进攻的单位,而是信息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