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15“飞鲨”长达22.28米,最大起飞重量32吨,几乎和59式坦克同重。
2022年,央视少见曝光了歼15一个细节:一个歼15战争机小队在首长面前执行表演展现任务返航后,中央电视台进行了采访,带队的长机飞行员徐英心有余悸地表示:“我当时坐在飞机里面,心跳都特别快,
就担心飞机有问题”。
徐英担心有什么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歼15它的飞控一直不稳定。
这导致飞行员难以预料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触发飞控突然“失控”,一直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这严峻耗费和分散其在执行战争任务时的精力,也阻碍了这款重达32吨的大型歼击机战争力的发挥。
由于沈飞研制歼15时没有苏33原版机可供照抄,而从乌克兰买来的T-10K-3只是苏33的早期型,各方面都还在调试阶段,除了借鉴一下外形以及主机翼和尾翼折叠的思路和结构外,在电子设备和飞控软件上对我们的意义并不大。
歼15的主翼与尾翼都可以折叠
我们的科研人员于是直接套用歼11BS的飞控软件,稍加改进就仓促装备到了模仿T-10K-3壳子的歼15上,当时咱们还以为又是一次“弯道超车”走了捷径,殊不知后来的结果不太尽如人意。
2016年,飞行员张超驾驶着歼15,在马上着陆的瞬间,飞控软件突然推断失误,在距地面不足5米时猛地把机头拉起,上扬角度瞬间接近90度,年仅29岁的张超毫无思想准备——尽管专业的职业素养让他拉杆失败后在0.91秒内弹射出舱,但由于高度太低,降落伞并未完全打开,他落地之后身受重伤,虽然当时意识清醒,不过送院后最终不治……
张超烈士临降落时,歼15的飞控突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拉起机头,导致张超壮烈牺牲。
歼15化作一团火焰
张超烈士生前照片
就在张超烈士牺牲二十天前,一架歼15就因为同样的飞控问题导致坠毁、飞行员曹先建重伤。
截至现在,因为飞控设计的缺陷,已经导致坠毁4架歼15,而歼15总共就生产了60架——这个失事比例太高了。
此后不久,一架沈飞的陆基战争机歼11BS也出了问题,这架飞机因为飞控软件故障导致在空中失去操纵长达26秒,并进入螺旋!不过由于歼11BS的气动外形相对没有三翼面的歼15那么复杂,又是在超高空,所以最终飞行员手工断掉飞控,改出成功,平安降落。应当说,歼11BS出现这类问题导致严峻后果的概率比歼15小,其后再没有发生同类问题。
但是,歼15使用的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无论技术路线还是研制生产方式,都与歼11BS高度雷同,歼11BS飞控都会出现问题,就更别提气动造型更复杂、起飞降落条件更苛刻的歼15了。
因为飞控的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严格地说,沈飞的歼15至今都不是一款技术上完全成熟的机型。
当然,这里还是要说一句公道话:歼15的飞控系统并不归沈阳601所负责,而是由西安的618所负责研制。但沈阳的601所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责任,歼击机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601所在最后负责整合的过程中也有一定责任。
歼15本质上还是属于苏27系列,发生这样问题,根子上还是我们的老毛病———对该系列飞机的性能脾性没有真正吃透摸透,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要知道,苏27在设计时采纳了极为冒进的涡流发生器+后掠翼以及升力体组合,而苏33(歼15)又更进一步,采纳三翼面布局,这使得飞控系统的难度更上一层楼,作为静不稳度的三代机,飞控软件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和安全性,在俄军后来的使用中,苏33也多次出现俯仰失控的问题。但他们用简单粗暴的模拟飞控手段限制住了这种不时抽风的怪毛病(简单点说,就是强行限制攻角,超过正常20度左右范畴就由飞行员接管)。
我们对苏27系列的气动特性认识并不深刻,同时也可能是飞控系统设计有重大疏忽,毕竟攻角保护这种简单的功能,全世界的三代机几乎都有,而且基本可以做到飞行员及时介入修正。
这从原理上来说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当飞机的上扬角突然增大超过安全范畴,飞控停止介入,舵面立刻反向动作,让飞机在临界迎角之前停下保持稳定,让驾驶员有一点时间接管操控飞机,从而保证飞行安全。
事实上,这类失败的例子并非歼15独此一家,以色列的狮式(LAVI)战争机做得就更为更极端,它采纳了近距耦合鸭翼的超不稳定结构,当时的计算机算力根本应付不过来基本战术动作的飞控——当然它的遭遇也最惨,仅仅试飞了八个月就在各种因素的发酵下终止了研制。
狮式把机动性和航程都定得太高,以为能摆平飞控问题,最后导致气动布局不可挽救的缺陷,只能被迫放弃
而成飞歼10由于有后发优势,它汲取了狮式激进的鸭翼近距耦合的教训,采纳相对保守的鸭翼中距耦合,而成都的611所又以设计飞控软件见长,因此歼10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因为飞控导致飞机坠毁的事故。
左为以色列的狮式,右为中国的歼10。
歼10主翼挑选了结构复杂的切边大三角翼,虽然牺牲加工便利性和一些航程性能,但飞控更加安全。
扯远了,回到歼15。
歼15作为中国海军目前唯一的舰载战机,10年时间带着飞控系统隐患飞行。
——当然沈飞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因此一方面沈阳601所和西安618所积极沟通,全力改进飞控软件,逐步退役歼15;
另一方面,沈飞准备“釜底抽薪”,既然多个鸭翼这么麻烦,那么干脆把歼15换成舰载版的歼11BS得了,取消复杂的三翼面布局!
歼11BS滑跃起飞,事实上,沈飞一直在兴城基地进行歼11BS直接上舰的试验。
——我们在最近的新闻里也可以看到,出现在最新航母“福建”舰上的舰载机1:1模型,已经没有标志性的鸭翼了,实际上已经是歼11BS了!
另外,国外媒体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并且把进行了折叠机翼改装的舰载版歼11BS直接称为歼15B(见下图)。
让人欣慰的是,沈飞在和海军的沟通中,不经意发觉使用折叠版的歼11BS(歼15B)还将带来了另一个利好——那就是不带鸭翼的歼15B由于尺寸缩小,同样数量下使用的机库面积也更少,这就等于增大了福建号机库的空间利用率,可以带上更多的飞机。
从图中可看出,不带鸭翼的歼15B在机库中比带鸭翼的歼15拥有明显的面积优势,占地更少,可停放更多的飞机。
时光荏苒,歼15已经正式服役10年,是到了该退役的时候了,但歼15差强人意的表现,或多或少影响军方对沈飞承担五代隐身舰载机研制任务的信心。关键的是——2012年就开始研发的歼35(歼31),至今也十年有余,还没有正式上舰的音信………
如果沈飞集团在和成飞的歼20竞标空军主力战争机失败之后,再失去海军主力舰载机的订单,那么这家拥有15000职工的“大厂”以后何去何从?难道还不断在苏27上拉皮整容吗?
歼35(歼31)
2023年的歼35(歼31)
2018年的歼35(歼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