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9点,山东青岛山海城海洋公园小区。
一名年轻的母亲与两个儿子不幸从高层坠楼。
母亲和1岁孩子当场死亡。
另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因为掉在一楼平台上,侥幸剩下一口气。
不过依然伤势严重,救援人员已将孩子送往医院抢救。
下午2点,通过记者走访调查,确认了该小区确有一名大人和两名小孩坠楼。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悲剧,则变得扑朔迷离。
跟沉默的传媒记者不同,网上倒是众说纷纭。
起初有两种说法目前占据了舆论高地。
一说起因是婆媳纠纷。
说是在事发当天,跳楼女子在丈夫上班之后,一直在家里带孩子。
而婆婆也与夫妻两个同住,等于也是帮忙照看孩子。
矛盾点在于婆婆性格强势,长期指手画脚,打压跳楼女子。
跳楼女子压抑已久,最后忍无可忍,带着两个孩子走上了绝路。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跳楼女子的丈夫嗜赌。
说是丈夫因为不良嗜好在外欠了500万的债,事发当时夫妻两正因为这事儿吵架。
愤怒上头的丈夫在争吵中把一个孩子扔下了楼。
这导致母亲悲痛欲绝,抱着另一个孩子也跳了下去。
说实话,这两种说法虽然看着很符合吃瓜群众的想象,但都存在明显漏洞,而且相互矛盾。
甚至关于事发时,丈夫和婆婆到底在不在家,都未能得出统一结论。
比较有说服力的是《河南商报》记者的报道。
其中提到邻居业主曾在事发前听到其家中发生过争吵。
结合母子三人坠楼时穿的还是居家睡衣,可以推测出发生家庭纠纷从而导致过失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之前在一些文章里我也提到,当代新闻缺乏过去那种严谨的态度。
真相如何可以退居二线,抢占用户的眼球和时间,反倒成为了第一要务。
比如说这件事事发后,大量媒体为了吸睛,起了类似这样的标题:
“青岛母亲带两孩子跳楼:婆媳矛盾,老公好赌。”
“婆媳矛盾”和“老公好赌”都只是网传的、尚未得到证实的说法。
而且正如之前所说,这两种说法还相互冲突,存在矛盾。
结果到了媒体口中,就变成了言之凿凿,变成了确实证据。
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反倒使得曾经应该代表“真理”的媒体,变得更加不可信了。
所以,关于事实究竟如何,还是只能等一手警方通报。
人云亦云的人很多,但这些人相较真相如何,其实更关心的是立场问题。
什么立场?
与自己相关的立场。
“婆媳矛盾”和“老公混账”,是许多婚姻中的女性客观面临的问题。
“老公混账”的问题,只能说无可奈何。
本质上这是一个投资问题——这么说实在有些功利。
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本就很功利。
家长很功利。
希望孩子在18岁之前,不要和异性有任何形式的接触,好把全部心思放在“卷死同龄人”上面。
社会更功利。
不断宣扬“内卷文化”,用尽一切手段切断少男少女感情的萌芽。
然而一旦过了18岁,又希望孩子们一夜之间成为大人。
最好直接跳过爱情,再生出几个孩子来。
甚至就连所谓的婚礼,都不过是个人情世故的修罗场而已。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变成一种资源,量产式投入到社会发展的生产线中去。
在如此功利的环境下,夫妻两个没有充足的感情基础,就再正常不过了。
悲剧的婚姻,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一个悲观的事实是:
在我们的社会中,与其把婚姻看作一种选择,不如把其看作一场投资。
各取所需但相敬如宾的婚姻,总比一时冲动一地鸡毛的婚姻要靠谱一些。
再说说“婆媳矛盾”问题。
媳妇和婆婆本来完全就是陌生人,只是因为那个同时作为丈夫和儿子的男人的关系,才被牵扯在一起。
就像我经常说原生家庭问题的严重性时说的那样,为什么很多时候相较于家人我们更信任朋友?
因为朋友是我们自己选的,而家人并不能选择。
更何况,其中还存在一个代沟的问题。
所以朋友之间的三观契合度,大概率是超过家人之间的。
婆媳关系则更甚。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婆婆都会更偏爱自己的儿子,这就一定会造成情感上的问题。
可笑的是,我们又太习惯虚与蛇委。
也太擅长用表面的和谐圆满,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和破碎了。
于是我们就经常听到身边的儿媳吐糟,婆婆对自己如何如何不好;
又时常听到身边的婆婆抱怨,儿媳如何如何不孝。
但表面上,一家人就好像还是风平浪静。
“中国式婆媳关系”为何痛苦?
根源在于把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代女人捆绑在一起。
一个必须孝顺,一个必须付出。
被硬生生拉扯进这种虚伪关系里,就难免生恨。
积怨已久的爆发,往往很可怕。
更何况,我们的“婚姻”又是如此功利。
两者叠加,即便出了对“模范婆媳”,也绝对是万里挑一的小概率事件。
在我看来,好的婆媳关系,其实就三个字:不强求。
能不住一起就不住一起,能少沟通就少沟通。
正如之前所说,婆媳不过是因为第三者强行捆绑的陌生人关系。
既然是强行捆绑,就没必要再强行融合。
能处就处,不能处就各过各的。
我向来认为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并不会通过相处与沟通发生改变。
两个人都性格弱势尚且好说,但凡其中有一方强势,那绝对是鸡飞狗跳。
本来人就是很难改变的,改变自己都成问题,更别说改变别人了。
哪怕抛开各种新闻,就看一看自己身边。
那些所谓充斥着“婆媳矛盾”的家庭,大概率是住在一起的。
还是那句话,本就形同陌路的两个人,你不能指望通过沟通和相处拉近彼此的关系。
当然,住在一起这个事儿,是有很多无奈。
有些家里只有一套房的,老人身体不好不放心的,还有夫妻两个工作繁忙抽不出身带孩子的,等等等等。
往大了说这是高速城市化所必须的牺牲,是个人对集体的让利。
往小了说是当代青年在高压之下,试图寻找自我,从而对责任产生厌恶和逃避。
这的确是时代的灰尘,避无可避。
但话说回来,这一切其实也是有的选的。
还记得之前说“婚姻更像是一种投资”吗?
这种生活模式,其实也是可以选的——在进入婚后的柴米油盐之前,深思熟虑。
说这话确实显得不讨喜,在每况愈下的结婚率面前,更多思考就会有更多犹豫。
但作为身体力行推动时代巨轮的一份子,我想至少我们还是应该有所保留。
三思而后行——至少别被车轮轧过去。
毕竟生活这件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除了你自己,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的关心你、理解你。
就像青岛坠楼的母子三人。
生前大概过得痛苦,去世后又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媒体赶着趟造谣生事,好事者忙不迭的吃瓜看戏。
而那个尚且幸存的孩子,则失去了最重要的人,成为了痛苦的继承者。
这就实在太让人痛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