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写道: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了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可以说,母亲是与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初的联系,也是拥有这个世界上最近的距离。
心理上,母亲是赋予孩子生命意义的人,同时也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性格。
一个孩子未来会多大的出息,太多时候母亲的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准确来说,母亲身上有这三种特征,儿女长大多半没出息,别不信,这并非迷信。
1 情绪不稳,易怒易躁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可以说,母亲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未来。如果母亲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孩子未来也会阴晴不定。
曾经看过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在武汉的一所学校里,一个14岁的少年,在花一样的年纪选择了轻生,主要原因是与母亲有关。
原来,少年在学校打扑克被老师发现,然后把他的母亲叫到了学校里“教育”了一番,母亲在老师那里挨了批评,在生气的状态下扇了儿子两个耳光。
孩子一时想不开,转身从楼上跳了下去。
情绪不稳的母亲,非常易怒易躁,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在失去理智下做出去的事情,也传染给了自己的孩子,才造成了这样的人间悲剧。
说实话,情绪是可以传递的,一旦母亲一直都是情绪不稳,那么孩子也会变得焦虑不安。
长此以往,孩子在母亲的影响之下,内心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健康,在情绪化的驱使下,难以让自己保持冷静,极容易酿出大错。
可以说,母亲的情绪不稳就是孩子心中的一根刺,可以让孩子的人生扎得遍体鳞伤。
一个母亲的好脾气,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好风水,也是能够孕育孩子身体与心灵都健康的最好方式。
2 过分溺爱,失去独立
有句话说:
“慈母多败儿。”
倘若一个母亲总是过分溺爱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像长不大的雏鹰,永远不可能展翅高飞。
过分溺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的机会,最终看似是爱,其实是害了他们一生。
现实中,有些母亲太过疼爱孩子,从来不区分孩子的需求是非合理、正当,或者是否超越底线,只要孩子张口,自己就会一概满足。
越是如此,越会让孩子形成难以摆脱的依赖,而且他的性格也会变得蛮横无理,不会真正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慢慢遭到同龄人的排斥。
一旦当孩子形成难以改变的性格,那么他长大之后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喜爱与肯定,甚至很难融进去一个团体里,自己的心理就会出现难以想象的问题。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
“母亲对于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说实话,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能够自立,等到他长大之后,不管在精神、物质上不再依赖家庭,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负责,才是一个母亲最成功的地方。
所以,该孩子做的事情,母亲不要一味偏袒,也不要替他承担;应该孩子吃的苦,母亲也没必要心疼去大包大揽,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剥脱了他走向独立的大门。
当孩子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时,长大之后才能拥有好好独立生活的底气。
3 喜欢控制,没有自信
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怎么才算是十足的控制欲?
有一个网友的回答很扎心:
“我需要的是苹果,她总是给我梨,我不要还硬塞给我,如果我还不要,就要被惩罚;可是我从来没想要过梨,她非要给我梨对我而言就是一种伤害。”
现实中,有一些母亲喜欢控制子女,总会拿着“为你好”的方式控制他们的人生,替他们做任何的抉择,慢慢让子女失去自信,长大之后越来越没出息。
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欲过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让他们长大之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强,带来的父母影响会伴随一生。
如果家庭中一个母亲性格过于强势,对子女总是说一不二,还要求他们处处听自己的安排,那么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益处,反而还会让孩子变得悲观、敏感,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
在这样的影响之下,自己也会过得浑浑噩噩,找不到奋斗的人生目标,只能越过越糟。
有句话说:
“永远不要想着去控制孩子,如果他能轻易被你控制,那么别人也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
学会尊重与放手,才会让子女越来越有出息。
4 总结
教育是一场修行,或许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母亲,但是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不要因为一点瑕疵就情绪不稳,也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更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控制孩子的成长,这些错误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愿每个母亲都能好好爱自己,用正确的方式陪伴孩子茁壮成长,让他们的未来可以前程似锦、功成名就!
图片来源摄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