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在南海发生的美国核潜艇撞击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唤醒了中国民众的警觉,也揭示了美军在中国周边进行的隐秘行动。本文将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探讨这次事件背后的深意,分析美国在南海的战略考量以及中美在南海地区的争端影响,最终呼吁双方保持高度警惕,推动和平解决争端,以实现地区稳定与合作。
在中国的视角中,这次核潜艇撞击事件并非偶然发生,而是早晚会发生的。它唤醒了中国民众的警觉,让人们认识到美国“狼”早已潜伏在南海,靠近中国的门口。美军核潜艇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次“孤军”行动,而是体现了美国从第七舰队驻扎在日本的力量向印太地区的投射。这种投射的直接表现就是将核潜艇部署到中国附近海域。这些海狼级潜艇具备强大的火力,可以携带大量巡航导弹和鱼雷,旨在进行特种作战,其隐蔽性也极高。通常情况下,它们应该在北极冰层下执行任务,监听和监视俄罗斯。然而,它们突然出现在南海,我们不得不怀疑它们是否已经在这里潜伏了一段时间,或者是初次进入南海,导致导航困难,最终导致撞击事件的发生。
对中国而言,不能坐等美军了解近海水情。美军的海洋测量船如“玛丽西尔斯号”、“胜利号”、“无暇号”、“忠诚号”等,都是核潜艇行动的“清道夫”。中国不能被动应对,必须采取行动,干扰美军的活动。果断制止“清道夫”的作业有很多好处,可以防止美军获得精确的海底地形图,降低潜艇撞击不明物体的风险,从而保障潜艇的安全。同时,中国自身的海洋测量船也需要加强行动,前往必要的地区进行勘测和测量。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的海洋情报收集能力,还能更好地保卫国家的海洋权益。
然而,这次核潜艇撞击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暗藏更多未知的因素。美军的海洋测量活动在南海一直较低调,部分原因是美军对南海水文信息了解有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美国不断在南海进行水文信息收集和释放无人深潜器来检测海流,与解放军军舰和渔民的对峙。因此,美军核潜艇的撞击是否与之前的海洋测量活动有关,是否因为导航不当或设备问题导致,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