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微信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一个人的好。有了微信,我们却只记得对方的冷淡。
避免本就没有标准答案的争辩,是保全自己和他人的最优选择。
上半年,表姐生下侄女,因为母乳不足,只能喂奶粉。但每一个去她家的“过来人”,都语重心长地劝导,孩子还是得喝母乳。
“可没有母乳,那有什么办法?”
“找人疏通啊,按摩啊,一切办法都要试试。”
“确实努力尝试过,再说了,奶粉已经做得和母乳接近了,喝奶粉也没事。”
“那不是,喝母乳的孩子聪明,身体也好。”
……
按照一个人爱你的微信指数,这种男朋友百分之百不及格。他根本就不爱你。
这样的对话,月子期每天都在上演。
双方都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各执一词,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
有人说,真理愈辩愈明。但争辩有个重要前提:参与的人要处于同一个维度。
单身至上的女人硬要和热衷相夫教子的女人讨论“婚姻是一场灾难”,选择北漂的青年非得和留守家乡的同学争论“是大城一张床好还是小城一间房好”,都是行不通的。
和认知不同的人争辩,绝大多数都是在浪费时间。
双十一在某宝买了件衣服,线头多到剪不完,颜色和图片严重不符,质量差价钱几倍远,气坏了,拍了照片找卖家理论。
你说线头多,卖家说,新衣服都是这样的,几千上万的衣服都有线头。
你说颜色和图片严重不符,卖家说手机和电脑颜色本就有差异。
你说这质量完全和价格不符,卖家说两百多的衣服,这个质量算好的。
真不是存心找茬,但卖家是诚心抵赖。
争论了半天,卖家还是不退。
转念一想,这种店铺,大概工作重心就是和卖家吵架,既然是做一次性买卖,想来也发展不好,走不长久,你没法叫醒一个故意装蒜的人,说上几句,发现对方是无赖,索性截图保留证据,直接投诉。
有句大白话说得好:
宁与聪明人打架- 不与白痴说话
数天前作家荞麦写了篇文章《我为什么不爱南京了》,不仅公号后台被脏话攻陷,微博也是连着几天被喷成筛子。
而荞麦也对不少谩骂的网友,进行了反驳。
一边是荞麦不甘示弱的还击,一边是网友从讨伐上升到人身攻击再到人肉搜索。
战斗持续了几天,最终,荞麦关掉了评论区。
之后她写了篇《2017年末网络被骂指南》总结这次争辩,“有些人想来骂你,理由并不那么重要。只是一个情绪点被激起了,愤怒变成了最轻易简单的事情。
有人心里不舒服,来讲道理,也很正常。抓住个别词句,没完没了地发挥和争论,也是正常的。但跑过来骂人的,绝大多数都不太正常。”
和把自身观点奉为圭臬,听不进任何话的人,争辩就像鸡同鸭讲,辩到最后反是自己损失一身元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