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胆泻肝丸能治疗上火,还能导致尿毒症!究竟是用药奇险还是另有猫腻?
一篇报道引出10万受害者,联合诉讼北京同仁堂,却大都败诉而归,究竟是证据不足还是官商相护?
“龙胆泻肝丸”的新闻发生在2003年,现在龙胆泻肝丸还在销售吗?揭露真相的女记者现在又过得怎么样?
调查真相,发文受关注
朱玉在通过努力考上了北大,并在毕业之后分配到新华社工作。
2002年年底,朱玉参加了一次会议,她听到年纪轻轻的主持人说自己是一个重病患者,凭借自己职业的敏感,便在会后主动找到了主持人。
通过询问,朱玉了解到对方是因为吃了龙胆泻肝丸患上了尿毒症。
这让朱玉感到不可思议,龙胆泻肝丸是中药,主治“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等症状,怎么会导致尿毒症呢?
分别时,朱玉请这位主持人准备一份详细的资料,她决定好好调查一下。
很快主持人就在春节之后寄给朱玉一封信,信上有四人同时署名,说都是因为吃龙胆泻肝丸患上了尿毒症。
为了得到更有效的验证,朱玉带着这些资料找到了肾专科的医生。
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服用龙胆泻肝丸的尿毒症患者和其他尿毒症患者的肾是不一样的,前者的肾上几乎没有肾细胞,而在医学界,这种病又被称为马兜铃酸型肾病。
马兜铃酸是一级致癌物,存在几乎所有的马兜铃科植物中,包括管兰香、关木通等等,而当时龙胆泻肝丸的重要成分中就含有关木通。以此反推龙胆泻肝丸的确是引起服用者患上尿毒症的罪魁祸首。
了解到这些之后,朱玉决定下笔报道出来,她知道一经报道,可能就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矛头就会直指龙胆泻肝丸和这种药的生产厂家北京同仁堂,作为拥有335年老字号的北京同仁堂即刻被推上风口浪尖。
但是她也想到也许除了信件中署名的四位患者之外还会有更多的患者,而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患上重病的原因。
想到这里,朱玉不再犹豫,连夜写出《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直指“龙胆泻肝丸”,一经发布便如当初预料的那样,受到众多读者的激烈讨论,他们纷纷表示,总以为重要百利而无一害,现在才知道中药也有毒。
投石击水,可见波澜
朱玉的报道问世之后,不仅受到读者的激烈讨论,也得到很多医学专家的支持,他们发文或转载报道,力挺朱玉。
因为这篇报道,很多人发现,自己患上尿毒症,原来仅仅是因为服用了治疗上火的龙胆泻肝丸,真是令人震怒,他们在身心剧痛之下走上维权之路。
据报道,截止到2003年,全国200多家药厂都曾生产龙胆泻肝丸,超过10万因为服用这种药而患上尿毒症。
新华社发布朱玉报道的当年,光北京就受理了超过7起的尿毒症索赔案。
一年后,患者吴淑敏联合有同等经历的28人,集体将北京同仁堂告上了法庭。但维权是艰难的,大部分的诉讼都以失败告终。
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危害的中药,却不能让患者们诉讼成功呢?
原来龙胆泻肝丸是个古方,原配方中的“木通”是指不含马兜铃酸的其他木通,如木通科中的白木通或毛茛科的川木通。
但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价格便宜的关木通销进关内,并迅速占领市场,到了八十年代,已经把白木通和川木通彻底挤出市场,并在九十年代成为《中国药典》中唯一合法的中药配方。
关木通
同仁堂胜诉也正是因为有关木通有这个合法的外衣。
虽然很多患者没能维权成功,但是朱玉的报道也引起了国家药监局的重视,从2003年4月1日起,便发布相关通知,取消关木通的使用,责令有关厂家更换其他木通来替代关木通。
也许已经患上尿毒症的患者不能再重新拥有一个好的身体,但因为朱玉的报道,也让更多的人免遭灾祸。
因为这篇报道,朱玉在当年也获得了十大新闻奖,这是对她敢于揭露事实的认可和嘉奖。
关注社会,坚守岗位
朱玉本身不擅长写作和采访,但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善于总结学习,慢慢地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事件之后,她又报道了早产儿氧中毒事件、安徽芜湖红顶商人调查等多个社会事件,问题尖锐,社会影响力大,从新闻行业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事。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朱玉传递声音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报纸和文字,她开始尝试工作室、自媒体等多种途径。
从2012年开始,朱玉担任本单位音视频部视频节目副总监、朱玉工作室制片人。2017年,在香港回归而知周年之际,朱玉还导演了MV“一国两制”,视频部分采用动画模式、声音部分则是粤语演唱,可以说是多种元素融合的创新之作,这一MV也受到很多民众的喜爱,激起人们深深的爱国情怀。
2020年,朱玉因工作需要,前往香港从事新闻工作,还注册了微博,不时分享自己在香港的见闻。
微博中经常出现的是一位香港警察的身影,还有两人的合照,看得出来朱玉也开启了自己的追星生活,每次发文都能受到粉丝的广泛热评。
2021年,朱玉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文中提到自己的身体不小心拉伤了,疼痛难忍,然而儿子和女子的表现各有不同,儿子们在理智调侃,女儿在温柔关心。
可见现在的朱玉儿女双全,尽享天伦之乐。
此时距朱玉当年报道龙胆泻肝丸的事件,也有三十年之久,龙胆泻肝丸仍在销售,不过配方中的“关木通”也换成了“木通”,也能看出同仁堂在落实药监局通知方面是有所作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