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50多种书体里,备受历代书家喜爱的应当就是行书,行书相对于楷书更加简洁流美,行笔速度偏快,点画婉转灵活。
给人轻松自如之感,当然笔势也不能懈怠半分,在游丝映带的柔和笔丝中,展现出力量之美,让书写者将心中的情感喷发到笔尖之上。
从艺术性看比楷书确实要高出几个档次,同时它的辨识度、实用性也比草书要强,因此行书就成为楷书跟草书过渡的桥梁,帮助我们领悟书法的“神趣”。
在书法史上把行书写到极致的人就是王羲之,其字疏密、浓淡配合巧妙,例如《兰亭序》中出现多次的“之”,有的笔势飘逸,墨色丰腴饱满。
有的则清健瘦劲,好像峭拔的秀峰,尽显刚劲骨力,字形“因势而变”,每一笔的变化都灵活多彩,展现出生动的意态,能引起临摹者的共鸣。
因此王羲之的行书至今仍是难以逾越的“天花板”,那么后人就没有能与之并肩的吗?在元代还真有一位“叛徒”继承“二王”的行书神韵。
用笔清雅飘逸,被追捧者奉为“亚圣”,甚至他抄写的《前出师表》能与“二王”媲美,当为行书“天花板”,此人就是号称“元书第一”的赵子昂。
赵子昂原本是宋朝宗室之后,但在元人夺下江山后,忽必烈看中他的“神仙之姿”以家人威胁他侍奉朝廷,无奈之下他只能成为“贰臣”。
被扣上“叛徒”的帽子,但在赵子昂心中他依然渴望成为一个“忠臣”,对于三国文学家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深有感触,敬佩他爱国忠心的精神。
于是在晚年卸任归乡之后对其进行抄写,全文共计700余字,笔笔超逸入神、圆融秀雅,执笔犹如作画,一笔一划从心迹而发,舒展自如。
确实延续了“二王”风采,同时此作写于赵子昂晚年,简净平和的气韵颇为浓厚,看似笔路鲜明可察,十分简单清丽,但内在的层次跟变化博大。
在笔力上也没有早期的媚俗纤弱之感,以李北海浑厚凝重的劲力为铺垫,加以流美轻盈的外衣,经得起推敲与琢磨,无论初学还是提升都值得入手。
时常临摹,可以让行书用笔洒脱飞动,脱去楷书的精严平直之态,让点画的形态生动巧妙,初步建立起师法“二王”的基础,是一件不容错过的入门范本。
而且这幅《前出师表》一直保存良好,所以历经800年仍“完美无瑕”,字体清晰灵动,没有一个字破损缺漏,是罕见的手写墨迹,还原“赵字”风貌。
字体线条流畅优美,让临摹者充分把控字形变化,在用笔、着墨时更加精准细腻、干脆利落,加强对于细节处理的灵敏度,尽显自然坦率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