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信件作为最古朴的一种通讯方式,虽然如今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一笔一划写就的信件依旧是真诚与浪漫的代名词。
2017年的一天,湖南邵阳的魏祝同便收到了一封信,拿着信件的他有些摸不着头脑,在手机通讯发达的今天,还有谁会给他寄信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魏祝同拆开了信封,在看到熟悉的字迹后泪流满面。原来写这封信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失踪多年的儿子魏晓成。
魏晓成为什么会失踪呢?十多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既然寄来了信件,儿子魏晓成又为什么不直接回家呢?
魏祝同住在邵阳市隆回县的一个村子里,他文化水平不高,妻子去世的早,自己拉扯着两个女儿和儿子长大。魏晓成是魏祝同的小儿子,十多年前的一天,魏晓成和父亲大吵一架后便夺门而出,魏祝同本以为孩子闹脾气,顶多在朋友家里住个两三天就会回来了,却没想到,儿子这一走就没了影儿。等他意识到十一岁的小男孩,自己孤身一人在外这么多天可能会有危险时,已经不知道该从何寻找他的下落。
日子一天天过去,魏祝同从没有放弃寻找儿子,却始终没有半点儿子的音讯。渐渐地,魏祝同自己心里也不禁开始打鼓,儿子会不会已经不在人世了呢?
20年后,就在魏家逐渐习惯了没有小儿子的生活时,这天,一位魏家的亲戚却突然找上了门,说有人给魏祝同寄了一封信,自己看到了便特意给他送来。
一打开信,魏祝同看了前两行便忍不住哭了起来。那熟悉的字迹和亲昵的称呼,不正是他的儿子魏晓成是谁?多年来积攒的思念在此刻全都倾泻而出,魏祝同一边流泪一边继续看儿子写的信,魏晓成在信中向父亲诉说着自己对家的思念。
他在信中写道:“我好想家中的每一位亲人,好想家,好想家。爸爸,你们是不是已经把我给忘记了呢?你们能不能照一张全家福,妈妈的相片还有吗?能给我寄一张吗?”
魏祝同从字里行间看出了儿子的思念,这是想让自己去接他回家啊!可儿子现在在哪里呢?魏祝同赶紧接着往下看,信中儿子说自己现在正在朱集三中念书,正准备起身去找人的魏祝同却突然反应过来,儿子当年离家出走时只有十一岁,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三十岁的人怎么可能还在中学上学呢?思及此,魏祝同赶忙将信件翻到最后,发现这封信落笔的时间竟然是2000年7月29日。
2000年的信怎么会现在才送到自己的手中?刚抓到一点儿子讯息的魏祝同十分着急,他立即跑去询问那位前来送信的亲戚。
原来,这封信的收信地址是魏晓成当年就读的小学,魏晓成忘记了自己家的地址,想着寄到学校被认识的老师看见了,就会转交给他的父亲。可他没想到,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再加上魏晓成消失了许久,老师早就把他给忘了,这封信也就成了无人认领的信件,最后被搁置在了角落。
最近学校正在翻修,这封在杂物间尘封多年的信件才得以重见天日,有位老师无意间瞥见的信封上寄件人的名字,恍惚间想起好像是有个学生叫魏晓成,于是赶紧核查了一下往届学生名单,确认无误后便托人将信件送到了魏祝同手中。
听完事情的因果后,魏祝同又气愤又无奈,但眼下最要紧的是找到儿子的下落,这封信横亘的近二十年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因为儿子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在朱集三中上学,魏祝同便决定前往朱集三中,顺着这条线索来找儿子。可偌大一个中国,这个朱集三中又在哪里呢?深感自己力量薄弱的魏家人最终找到媒体进行求助,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找到儿子。
在媒体记者的帮助下,魏祝同终于不负众望地找到了信中的朱集三中——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的一所中学。魏祝同立即买票赶往这里,找到学校的老师,将自己的情况如实相告,请求学校的老师能够帮忙查找一下儿子的学籍档案,以此找到关于儿子的信息。
三中的老师欣然应允,可在找过几轮后,都没有找到名字叫做魏晓成的学生档案。这个结果让魏祝同十分失望,难道寻找儿子的道路又要再次中断了吗?
就在这时,一位老师却灵光一闪地拍了一下脑门,他想起来学校里虽然没有叫做魏晓成的学生,但有一个叫杜晓成的学生。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杜晓成的家庭状况一栏中填的是领养。老师调出了杜晓成的档案,魏祝同一比对,发现杜晓成确实在年龄以及其他方面都与自己走失的儿子十分相符,这个叫杜晓成的人真的会是魏祝同的儿子吗?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哪怕万分之一的可能,魏祝同也一定要去看看。在记者的帮助下,魏祝同要来了杜晓成的家庭地址,很快便找到了杜家。
一行人上门时,杜父正好在家,记者向杜父表明了来意,杜父十分坦然地告诉大家,杜晓成的确就是自己收养的孩子。杜父说他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自己干完农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个衣衫褴褛瑟瑟发抖的小男孩,一时心软便将他带回了家。
这个小男孩就是杜晓成。
回到家后,杜父问杜晓成怎么会一个人在这里,杜晓成表示自己没有爸爸,母亲也早已去世,自己无家可归因此只能在外流浪。听了这些,杜父十分心疼这个孩子的遭遇,便将杜晓成暂时留在了家中,等着他的亲人来接他。可谁知道,这左等右等,始终没等来孩子的家人,而孩子一天天长大,杜父担心孩子不读书与社会脱轨,杜晓成在家中居住的这段时间也与自己有了感情,便干脆办了领养手续,给孩子改名叫杜晓成。
说完这些,杜父还告诉记者,如今的杜晓成已经成家立业,想要确认他到底是不是魏祝同要找的人,最好联系他本人来确定。
杜父很慷慨地提供了杜晓成的联系方式,记者打过去,电话很快便被接通,杜晓成很直接地承认了自己就是走失多年的魏晓成。
在一旁听到这个消息的魏祝同十分激动,时隔多年,本以为再无希望见到儿子,没想到上天还是给了他这个机会。魏祝同和两个女儿都非常高兴,他们都想尽快与杜晓成团聚。可就在这时,杜晓成却挂断了记者的电话,也不再接听记者后面拨过去的电话。这让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明明离圆满的结局只差了一步之遥,杜晓成也承认了自己就是魏晓成,怎么就转变态度了呢?
不得已,大家只好再求助于杜父,找到了杜晓成现在的家。见到杜晓成后,他态度坚决地向记者表示,自己不想见魏祝同。
那个当初在信件中一笔一划诉说着自己思念的孩子,如今怎么却连父亲的面都不肯见呢?
在记者的旁敲侧击下,杜晓成终于吐露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原来,杜晓成当年并不是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而是在无奈之下不得不一走了之。杜晓成说,因为母亲去世得早,所以从小便只有父亲管教自己,可魏祝同却动不动就是一顿打骂,有时甚至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仅仅是魏祝同自己不顺心,他便要挨一顿责骂。
对于这种充斥着打骂的生活,杜晓成忍受了整个童年。直到最后一次与父亲发生冲突,积攒多年的怨念一并爆发,杜晓成便离开了家。
在说起这一段时,杜晓成眉头紧皱,饶是他如今已经为人父母,也始终不能理解当年魏祝同动辄便打骂孩子的做法。
离家出走时杜晓成只有十一岁,还是个孩子的他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只能露宿街头流浪。一开始他并没有走多远,也一直期盼自己的家人来寻找自己,带自己回家,可惜却一直没能等来那一天。风餐露宿的生活过了一年,杜晓成流浪到了河南,也在那个冬天遇见了自己的养父。杜父对他很好,几乎将他视为己出,杜晓成在这个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父爱,他感激杜父,却依旧想念着自己原来的那个家。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寄回老家,期待着父亲的回信或出现,只是这次的期望依旧落空,直到今天杜晓成都没有收到魏祝同的回信。
倾诉到最后,杜晓成对记者说,自己并没有原谅魏祝同,也不会原谅魏祝同。
记者将与杜晓成的对话原封不动地复述给了魏祝同,这位年迈的老人听后悔恨不已,痛恨自己当年用错误的教育方式伤了儿子的心,也没能在儿子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事已至此,魏祝同也想不到更好的补偿办法,他决定亲自去见儿子一面,当面好好跟他道歉。
魏祝同和两个女儿一同来到了淮阳县,临到门口,魏祝同又胆怯起来,担心儿子会不想见到他,便让两个女儿先进去,自己则在门口等着。
走进杜家后,见到失散多年的弟弟,两个姐姐不禁泪流满面。可相比两位姐姐的激动,弟弟杜晓成却显得十分淡定,多年不见的两位亲人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杜晓成不知该如何面对,只坐在椅子上不说话。两位姐姐整理好情绪后,拿出了几张纸,这是魏祝同迟来的写给儿子的回信。
可杜晓成却对此毫不动容,甚至连看都不想看。他直接向两位姐姐表示,自己不想见也不打算原谅父亲。尽管早就做了心理准备,站在门口等候的魏祝同在得知儿子不想见自己后还是十分失落。但他理解儿子,如今的他也不奢求能与儿子团圆,只要儿子幸福健康地活着就行了。
杜晓成看着冷漠决绝,其实内心并不是毫无波澜。对家的思念不可能是假的,不然他也不会日夜期盼父亲的回信,不会如此怨恨父亲的不闻不问。只是多年来亲人对自己的毫不在意让他没办法低头,这时杜父出现了,经过多年相处他十分了解自己的养子,他揽着杜晓成的肩膀对他说,父子没有隔夜仇,那封信不是魏祝同故意不回的,而是根本没有送到他的手上。而如今,魏祝同千里迢迢地赶来看他,可见心里一直挂念着他。原不原谅的事可以以后再说,但机会来之不易,杜晓成应该去和自己的父亲见一面。
听了杜父的话,杜晓成动容了,在养父的陪同下,杜晓成来到了魏祝同居住的宾馆,和他见了一面。
这对多年未见的父子终于团聚,当初离家时还是个孩子,如今站在魏祝同面前的已经是和他一样高的成年男人了。魏祝同内心感慨万千,他首先向杜父鞠了一躬,感谢这么多年来他对杜晓成的养育之恩,紧接着便向自己的儿子道了歉:“以前爸爸伤害了你,这是爸爸的不对,爸爸向你道歉。我不奢求你能原谅我,我只希望你能够平平安安。”
一席发自肺腑的话,让杜晓成内心翻江倒海。魏祝同又拿出很多小时候杜晓成用过的东西,这些年来他都一直好好保存着,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魏祝同对儿子的思念。
看到这些,杜晓成终于不再压抑自己的情绪,当魏祝同向他伸出双手时,杜晓成回握住了父亲的双手。父子俩握手言和,杜晓成后来还喊来了自己妻子和儿子,一家三口和魏祝同一起拍了全家福。
魏祝同曾经用错误的教育方式给儿子造成了伤害,为此度过了悔恨与寻找的二十余年。但他是幸运的,杜晓成遇见了杜父,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成人,最终也与魏祝同团聚。天底下有不少父母总是打着爱的名义在伤害孩子,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明明在他们小的时候,这样的父母是他们最讨厌的人。
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孩子从小便能够接触到五花八门的新鲜事物,更加会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应该扮演避风港的角色,而不是将孩子越推越远。守护、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是每位家长的初心,而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则是每位家长都需要三思而后行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