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是万众瞩目的,新中国成长是万众一心的,由百废待兴到繁荣昌盛是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坦途也有坎坷,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摸索中前进,难免会出现“弯路”,这就需要一些立场坚定的领导人主持大局,后来才有了今天强大的中国。国家的变化有时候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有位领导干部曾是云南省委书记,结果在1977年被撤职审查,后来被连降三级,他是谁呢?
1936年,这时候未全面爆发抗战,但在山西一带已经建立起了“牺牲救国同盟会”,这是一支主要由我党领导的一支抗日队伍,队伍中有很多革命青年,他们带着一腔爱国热血,不怕牺牲地加入到抗日武装中,成为抗日战场上坚不可摧的骨干力量。有一位青年在此时加入了共产党,之后被委以重任负责发动群众抗日救亡运动,他就是贾启允。
贾启允是地道的山西人,他热爱这片故土,本想做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只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看到中国百姓惨遭荼毒,激起了他满脸的怒火,他弃笔从戎想要报效国家,他看到蒋介石反复无常只想“内斗”的嘴脸,让他深感不耻,最后他坚定地选择了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他在山西一带做宣传工作,曾任地区抗日游击队政治主任、三纵队九团政委等职,在抗日战场上,这位曾经提笔教书的先生成为了指挥战斗的军官。
解放战争时期,他仍旧在山西一带负责组织工作,担任地委书记等要职。建国后他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后担任过军队的政委、市里的书记,石油总局、统计局等也都被任命为副局长,他的工作内容跨度大、涉及面广,对于这位老革命、老党员来说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可他无论在哪里任职,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深得组织的认可。
贾启允此时的革命生涯可以说是非常顺利的,他是教师出身,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战争时期又在党校进修、后又担任党校书记,经历过战场的硝烟,对他委以重任也是久经考验的。事实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建国后,他深知和平年代的重要性,始终以高度的党性和觉悟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后来任命他担任贵州省委书记的主要原因。
然而,当特殊年代来临时,贾启允也未能幸免,他成为被批斗的对象,很多人在遭遇困境时难免会思想动摇,可他始终坚守信念,身正不怕影斜,虽然被卷入斗争之中,却没有忘记初心,坚信会有还他清白的那一天。1975年,他洗清冤屈重新复出工作,被任命云南省委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可以说集军政于一身,大权在握也让他颇感压力。
那时特殊年代还没有过去,很多地方建设和经济秩序一片混乱,云南也是如此,复出后贾启允一时间感到有些放不开手脚,这时邓公鼓励他大力整顿地方工作,无论何时抓建设、促生产都是国之重点。有了邓公的信任和鼓励,贾启允在云南做出了一番政绩,按理说,他有如此表现应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前景,可他却因为“偏执”而走错了路。
1977年,贾启允被撤职审查,其原因就是他在复出的工作中掺杂进去过多的个人观念,在被迫害时他是被打压的一个,复出后他加入了打压别人的队伍之中,也许是发泄自己被冤屈的愤懑,也许是表现过于激进,他把自己类似的经历又转嫁到别人身上,一些老同志遭到迫害。1977年,特殊年代接近尾声,那些犯过错的领导干部都受到了审查,贾启允也是其中一个。
在审查期间,他的职务也被被连降三级,由原来的省委书记变成了副厅级干部。他的仕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起起落落,本是一位前途无量的领导干部,可在特殊年代里无法正确选择方向而做出了错误的事情。当初被打压时他都没有如此低落,但这次连降三级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教训,从那之后贾启允一直低调行事,这也是他后来知名度不高的原因。
贾启允在后来的工作中一直谨言慎行,毕竟他是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做出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在1983年被任命河北政协副主席,退休后在石家庄度过了晚年生活,于2004年去世,享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