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王必雄的书法课上座无虚席。(邱赛银 摄)

“握笔时手心是空的,藏锋起笔,平稳行笔,回锋收笔。”8月31日,象山县舫前村全新修葺的红木犀诗馆内,退休教师王必雄正手把手教村里的孩子写毛笔字。“以前看到学校里高年级的同学写毛笔字,感觉他们很厉害,现在我也能写了。”二年级学生王佳棋自豪地说。

舫前村一向注重耕读传家。1860年,舫前的王莳兰与浙东名士、晚清文学家姚燮等人共同创办了象山历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红木犀诗社”。据记载,“红木樨诗社”成立后,象山周边文人墨客纷纷响应,来自台州、绍兴、杭州、湖州等地的名士踊跃参加,盛极一时。

“清朝时期,我们的前辈就在文学艺术上造诣颇高,在整个浙东享有很大的名气,我们非常骄傲。”王必雄是王莳兰的第五代子孙,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退休后,听闻村里要复兴“红木犀诗社”,他积极响应,不仅捐赠字帖书籍,还无偿为村里的孩子进行书法教学。

“膝骑海马似飞凫,截竹为筒插满涂。初八廿三逢小水,好研乌糯煮阑胡。”这是姚燮诗中象山渔民骑上木海马在滩涂上捕捉跳鱼的场景,如今,这也成了红木犀诗课中的教学素材。

“‘红木犀诗社’前人留下的诗歌是贴近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我们要求孩子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寻找文化的底蕴。”象山墙头学校德育副校长鲍梁彪介绍,课程中孩子们以当地先贤留下的诗歌作为范本,通过“寻、画、摄、写、诵”,寻味诗歌场景,感受诗歌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文化底蕴。

“把村里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舫前村书记王有丰说,接下来他们会将“红木犀诗社”继续办下去,让更多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网站)

内容分享:
【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