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不能在第一时间,就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有的时候,反而彰显一个人的伟大。

比如林总三次吐槽伟人,反而成了真理的试金石。

林总早期爱发牢骚,这也是人之常情。

换成是你我,19岁参加北伐,就当了排长,21岁任团长,不到23周岁,放在今天可能大学还没毕业呢,就接了朱老总的班,成为红四军军长……如此少年得志、大器早成,你能低调到哪儿去?

难免会有点春风得意、心高气傲吧?

那看见不理解、不入眼的事,发表意见时直接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了。

林总第一次吐槽,是刚上井冈山的时候。

要说当初上山,林彪就很不情愿,当然了,也不光他一个人,很多人当时都心灰意冷,搞不明白。

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到10月底,队伍被击溃,高层都已转移或者脱离,所有师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一个七十四团参谋长王尔琢;所有的政工干部,只剩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

所以林彪就和几个黄埔毕业的连长们,一起找陈老总吐槽,认为现在队伍就要垮了,不如改成便衣,到上海去再谋发展,不然再走下去,全都要当俘虏了。

好在伟人已经带队占下了井冈山,好歹算有个去处,后来朱老总就把这支队伍拉了上来。

但是大家心里还是打鼓,因为按照老大哥的做法,是武装夺取中心城市,然后哗啦一下,革命就成功了,钻山沟这个事,连老大哥都没干过,能成吗?

可没办法,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暴动……都没打进城去站住脚,周圈一看,只有上山还是个出路,那就只好先上来看看。

上来一看,好像还真是不成,困在山沟沟里,缺吃少穿、缺医少药,一股悲观情绪很快就蔓延开来。

林彪也经常吐槽一些牢骚话,比如“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还有那句著名的疑问句——井冈山的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吐槽未必就是反对,也许只是一种长期压抑的普遍情绪,不经意之间释放罢了。

1930年的元旦,林彪就把情绪落到了纸面上,向伟人写信反映情况,大意就是说,大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了,感觉前途渺茫,目前大敌当前形势危急,不如分散下山打游击,大家各找出路。

你要说他这是吐槽,那就算是吧。

好多人因为站在山腰,看不见风景,那么那一个已经爬到山顶的人,就会转过头来,讲给他们听。

于是伟人用了几天的时间,写了洋洋洒洒七千字的回信,这封信后来就被收入选集里,名字就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章篇幅虽然长,文辞却很浅白,通俗易懂,其中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再一次论述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同时大胆预言,革命的高潮很快就要到来。

真理不辩不明,这些理论后来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短短两年过后,随着队伍的壮大,林彪也从军长成为红1军团的总指挥,后称军团长。

林总的第二次吐槽,发生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之后。

都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伟人的领导地位,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领导核心和权威人物,都不是开一个会宣布一下,就能够确认的,就算是诸葛孔明,初出茅庐时调度火烧博望坡,关羽张飞也是老大的不服气,拿鼻子眼看人,是反复打胜仗才服气的

遵义会议之后,伟人指挥四渡赤水,今天看来,简直是神来之笔,别说当事人了,就是高高在上看沙盘,还是越看越感觉,这种死局步步惊心,任谁走都不成,但伟人偏偏能步步反转,把死局走出来一个活口来。

所以可想而知,当年破局的时候,肯定有很多人,是看不透、看不懂的。

这种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在对手看来是“飘忽不定”,但在自己人,特别是在基层指战员看来,会感觉中央的战略意图变来变去,总是不明确,长期找不到立足点,走的都是“来回路”、“冤枉路”、“急行军”,走弓背不走弓弦,太累、太苦了。

别说基层战士了,就是当时负责军事工作的最高三人团中,王稼祥对伟人的指挥也不太理解,觉得老是来回打圈圈、不打仗,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

这在当时,其实也是一种很有市场的普遍情绪,于是又是林彪,把牢骚落在了纸面上,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要改变行军策略,不能这样来回绕,要走弓弦、走捷径,不然部队会被拖垮,甚至指名道姓,要求解除伟人的军事指挥权,由彭老总担任前敌指挥。

怎么安抚?

这就导致了会理会议的召开。

其实,大家能有空间、有心情,坐下来开个会,而不是被敌人追着跑,已经足以证明伟人的伟大了。

因为就在不久前,蒋校长还得意地表示:

如许大兵,
包围该匪于狭小地区,
此乃聚歼匪之良机。

假如你都要被“聚歼”了,还有功夫开会磨嘴皮子吗?

在会上,中央也耐心做了解释,四渡赤水,是为了穿插迂回调动敌人,寻机突围,一双光脚板,跑路当然辛苦,但是终于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口袋阵”,后头再看,即使距离最近的滇军,也有两三天的路程,和之前朝不保夕的局面,岂可同日而语?

会议上,伟人也带着爱惜的口气,对林彪表示:“你是个娃娃,懂得什么?”

作为红军绝对主力军团的军事主官、少年成名的黄埔生林彪,有资格说他是“娃娃”的,恐怕也只有伟人一人了。

林总的第三次吐槽,是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

当时的红四方面军,队伍足有八万多人,兵强马壮。

在确定会师后的战略方向时,两个方面出现了不同意见,张主席主张南下四川,打出一片根据地;以伟人为代表的中央,则坚持北上抗日,前出到陕甘一带发展。

伟人熟读中国历史,知道出川才是进取之道,张主席想要在天府之国割据,有点小富即安的意思,格局小了。

关于这次路线之争,林彪的反映其实并不坚定,这一次他没有采取书面的形式,只是在一次和聂帅谈话中,又吐槽了。

林总的大概意思是如果说,那边的路线是错误的,那么他们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马?如果咱们的路线是正确的,那我们现在才有几个人?

当时中央红军因为长途远征损失惨重,会师时的规模,最多的说法是不到两万,最少的说法甚至只有八九千人马了。

林彪想不通,吐槽几句,但并不妨碍中央红军北出甘南,去了陕北发展。

张主席却遭遇到川军和中央军的联合打击,在四川根本待不下去,队伍也锐减到4万多,最后只好拔营,按照伟人的路线去陕北会师了。

后来的历史中,林总年岁渐长,也老成持重了,没有再吐槽过,后来指挥四野百万大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55年授衔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三。

林总有可能是十大元帅里最能打的,有可能哈,也是公认的五位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开国将帅之一,他的眼界和才华毋庸置疑。

但就是这样一位元帅,当年也因为看不懂伟人的思想和战略,不止一次的吐槽过。

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历史污点,毕竟吐槽不代表反对,而真理不辩不明。伟人作为一个超时代的战略大师,即使是同时代最优秀的人,也不能在第一时间理解他,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伟人的伟大之处。

就好比我们回到古代,习惯了天圆地方的世界观,这时突然有一个人说,地球是圆的,即便是那个时候最顶尖的智者,可能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吧?

今天的人可能很少知道刘安恭,此人曾在德国留过学,喝过洋墨水,后来又在老大哥那里学习了军事,堪称又红又专,简直是那个年代一等一的人才,所以才在上世纪30年代受中央委托,来到了苏区指导工作。

这样的人,往往看不上山里的“泥腿子”,所以在一次前委会议上,刘安恭就曾这样斥责伟人:

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缺乏信仰,
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就是要句句照办。
你这里老改,
改马克思列宁的话不行。

其实哪里是改呢?

只不过是想要独立思考,探索中国道路罢了,这在当年有多艰险,今天的人也许很难想象了,但伟人的伟大和超前之处,也正在于此。

刘安恭也不失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后来牺牲在了战场上,没有看到“东方破晓”的那一天。

然而中华民族还是幸运的,在那个前仆后继的时代,在最黑暗的时刻,有一个火把亮起,让我们没有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