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挑战与机遇、摩擦与合作、遏制与接触、对抗与对话……这几组词大致概括出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的发展特点。

建交之后,中美关系总体上维持了38年的稳定,直到特朗普上台。

特朗普上任后打着“美国至上”的口号频频搞事情,中美关系出现质变,而后更是不断走低。

对此,有人不解:为什么中美自建交以来的三十多年里一直相安无事?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认为:那是因为中国低调搞建设。

中美关系回不去了

前不久,中美外交部共同宣布,中国外交部长要访美。

如果联想到此前美国高层陆续访华,这个消息似乎是情理之中。而按照惯例,中国外交部长访美是为在APEC峰会期间保证重要的事情得以顺利进行准备。

有专家分析,美国明年要举行大选,拜登需要为自己的外交加分,而由于之前的东盟峰会、G20峰会都没有如愿,因此APEC论坛是最后的机会。

照中美近期互动来看,这应该没什么问题。

然而,人们对此次活动能对中美关系起到什么实质的影响仍持谨慎态度。

毕竟“遏制中国”好像成为了美国两党共识的“政治正确”,区别只在于激进程度而已。应该说,这种态度正是对美“听其言观其行”而总结出的观点和结论。

且不说共和党代表特朗普上任后在经贸等领域各种搞事情,打压中国。

即使是一向被视为“反华”比较温和的民主党代表拜登上台后的操作,与特朗普比起来也没有太大区别。

首先是进行国际舆论造势,诋毁中国形象。

在这方面美国可谓是老手了,彼时只是故技重施。美国极力把中国划归为与伊朗、朝鲜、俄罗斯一样的敌对阵营,在军事和外交上大肆宣传“中国威胁”。

比如,朝鲜领导人访俄期间,美国方面就搞出所谓“中俄朝同盟”的传言。

另一方面,美国又炮制出所谓的“新疆人权问题”,把正常的劳动已转移说成是“强迫劳动”,而后更是渲染成“暴力”。

其次是经贸上延续特朗普时期的对华征收关税的策略。

尽管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征收关税实质是加重了美国民众的负担,因为对每一个商品征收的关税最后都是会算在成品里由顾客“买单”,拜登政府仍然一再拖着,没有取消的意愿。

再者是高科技领域采取实质性对华“脱钩”。

一方面尖端技术和产品对华“禁售”,另一方面切断所有的高科技合作,包括但不限于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交流、合作。

而且将贸易战与科技战相结合,美国搞出了所谓的排除中国参与的“产业链供应链”新体系。

这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主导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会议排除中国参加,并联合盟国在半导体先进制成上对华竖起“高墙”。

此外,美国对华展开“地缘围堵”已成为“明牌”。

美国一手拉住日韩,一手拉住菲越,另外用眼神示意澳加,不断在台海、南海,甚至黄海搞事情。

对于美国挑明了对抗中国,很多人不解,两国建交38年里为什么能够保持接触与合作?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称:那是因为中国低调不张扬,坚持韬光养晦。

应该说,这话只说出了一半事实,而另一半才是关键:美国一直没找到机会。

中美关系的两次“机遇”

自1979年中美建交至2017年特朗普执政,这38年的时间里,中美关系有两次“机遇”促使两国相向而行,总体上保持着接触与合作的关系。

第一次“机遇”是冷战时期的苏联因素。

冷战期间,美国将苏联视为头号威胁。在面对来自苏联的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美国逐渐改变了对华策略,尤其是在中苏交恶后,美国将中国列为可以合作的“友好国家”。

在1970年代,由于面对共同的威胁苏联,中美两国基于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并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当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美之间在经贸、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这种频繁的交流合作持续了近10年。

在这10年的时间里,中美贸易年增长达到20%。

在这个数据背后更明显的是,中国掀起了“美国热”:美国的商业进入中国市场,受到欢迎;有近8万中国人赴美留学。

到1990年前后,苏联式微,冷战结束的迹象日渐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中美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彼时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不再是“积极争取”的平衡力量,而是“努力征服、适时遏制”的对象。

对此,美国政府制定了“接触性”合作的对华策略,旨在利用美式制度对华实行“和平演变”。

在这个策略影响下,美国一方面搞出了“台独”领导人访美,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情,另一方面仍然保持着与中国交流与合作,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到了小布什上台后,美国对华政策有了新变化,他们自我意识过强的将中国视为和自己抢夺的“竞争者”,并开始发出对华“强硬”声音。

就在未来充满不确定的时候,中美关系又迎来第二个机遇期。

小布什上台不久,美国本土遭受了最严重的恐袭。这次恐袭事件促使美国调整了对外政策,针对中东地区进行“反恐”成了优先事项,“反华”成了次要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转而与中国达成合作。

此后,中美在经贸、国际安全等领域展开战略对话与合作,中美关系再次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期。

后来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继续深化经济合作,应对全球危机。

中美关系稳定局面在奥巴马第二个任期开始出现变化。

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已成为美国不可忽视的力量存在,而且中美实力在逐步缩小。这个时候,美国再次调整了对外策略,“反华”成了优先项。

由此,奥巴马提出了所谓的“亚太再平衡”。到了特朗普时,“遏制中国”完全极端化、激烈化、常态化。

可以看到,美国一直都想对华“动手”,只不过客观外在因素一再造成“干扰”,再加上中国实力没有威胁到美国,因而到2017年才成行。

中美会陷入“新冷战”?

2017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动手了”,中美关系由此越来越糟。

很多人担心中美会如当年的中苏一样陷入“新冷战”。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想法并不符合现实。

首先,时代不同了,中国也不是当年的苏联。

冷战时期的世界经济发展程度有限,美苏也没有经济牵扯。与美国经济强大不同,苏联“外强中干”,经济发展既封闭又落后。

反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非常高,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损俱损”的局面。

而中国又是经济强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与包括美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密切的经贸关系。

这使得美国对华完全“脱钩”根本实现不了。

其次,中美主要是经贸、科技领域的“较量”,这与美苏当年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对抗的性质完全不同。

美苏争霸最明显的就是搞军备竞赛和地缘围堵,完全切断其他一切联系。

而中美之间则不同,即便有贸易战、科技战,但两国之间的经济、环境、人文等仍保持着交流与合作。

比如2023年,美国的对华贸易逆差两年间增加了近300亿美元。

再者,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比较淡,这与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二元对抗也有明显区别。

意识形态的对抗贯穿着美苏争霸的始终,也是冷战的主轴。而当今中美“较量”则是一种大国之间的竞争。

比如,有人把当今美国对中国“打压”,与1980年代美国对日本“遏制”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美国不允许威胁其“世界第一”地位的强国存在的惯性思维。

至于意识形态,不过是一些美国政客时不时拿出来“拉拢”盟国的一张牌而已。

此外,巴西、俄罗斯等国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多极力量,在美国发起对华“遏制”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平衡作用。这是冷战时期不曾出现的新情况。

总之,综合时代和国际形势来看,中美陷入“新冷战”几乎不可能。

结语

应该说,美国其实有意想把中国拉入冷战的“局”里去,比如提出“对华‘脱钩’”、渲染中俄甚至中俄韩联盟等都是这种意图的体现。

很可惜,中国不是苏联,美国幻想利用冷战思维把中国“拖垮”,只能是“痴人说梦”。

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再次爆发,美国不断往中东地区增加军事部署,再加上俄乌战争的牵扯,因此可以说,美国未来的主要注意力仍会在欧洲和中东。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分散压力的“缓冲期”。中国可以利用“时空机遇”为美国的“全面围堵”做充分准备。

内容分享:
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