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

深秋时节,本市气温依旧居高不下。不少市民最近外出都会有同样的“遭遇”——

黑色小飞虫频频“撞脸”,飞进嘴里、眼内,或者落在颜色鲜艳的衣服上,它们还会成群结队在空中成团飞舞。

它们究竟是嘛?

对人类有危害吗?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新报记者请教植保领域专家,

他们给出了标准答案。

你外出“撞虫”了吗?

“感觉今年的小飞虫格外多!”家住本市大港区的于先生告诉记者,无论是在公园散步还是在绿化带周围,都会有小虫子“劈头盖脸”打来,有时虫子还会飞进眼睛里、嘴里和鼻子里。“

于先生表示,早上和傍晚,自家楼下的绿地上,小飞虫还会成群起舞,“一团一团的,甚至有点壮观。”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天津小飞虫”的吐槽也较往年多——

有网友表示,在外面“边吃边吐”已不新鲜——

破案:原来是蚜虫“翅膀硬了”

这小飞虫到底是嘛?有市民说是“摇蚊”,也有人说是“粉虱”,还有人说是“腻虫”……

对于大家的猜测,天津农学院植保系的张立老师在接受新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有翅蚜虫

采访时,记者桌上也飞来了一只同款蚜虫。

张老师告诉记者:“蚜虫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会有,现在出现的类型是它的有翅型。夏季大家看到的大部分蚜虫是没有翅膀的,秋季是它们生命活动的末期,群体里面出现了很多有翅膀的类型。

张老师说,长了翅膀的蚜虫乱飞乱入,这个秋冬交替的时节正是他们孤雌生殖产卵的时候,“蚜虫可以进行两性生殖产生滞育卵,滞育卵不会发育,要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会孵化出下一代。”

一只普通蚜虫的生活史

同时,记者也在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官网发布的“园林病虫信息”中查询到相关信息——

近日天津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受气温影响,园林植物上蚜虫发生量比较大。当前正值有翅蚜迁徙繁殖高峰期,有翅蚜成团飞舞,附着在行人的衣服上,或误入眼睛甚至嘴里,引发不适。

飞虫打哪儿来?为嘛还是“甜口儿”

园林专家告诉记者,有翅蚜就是天津人俗称的“腻虫”或是“蜜虫”。往年“十一”后半段降温就基本看不到它们了。但现在到10月底,气温仍然维持在20℃左右,有翅蚜就大量出现了。

它们是打哪来的?知识点又来了——

现在外界出现的主要是桃蚜和桃粉蚜,桃蚜是白菜萝卜等蔬菜上迁来,桃粉蚜是芦苇和一些禾本科杂草,主要出现在居民小区的花灌木上,而天津的白蜡、法国梧桐的行道树则不会出现这种蚜虫。据了解,本市相关部门每年都在对蚜虫进行防治工作,并及时发布防治园林病虫害信息。

还有一个有趣的冷知识,已经有网友尝到了蚜虫的味道,毕竟它们会时不时跑到嘴里——

蚜虫为嘛是甜的?张立老师对此解答道:“‘腻虫’或者‘蜜虫’是咱们对于蚜虫的一种俗称,因为蚜虫会分泌蜜露,这是一种甜甜的排泄物,有一种黏黏的感觉。”

小贴士:如何“防虫”

怎么远离这些小飞虫?张立老师说:“蚜虫会破坏植物,但对人类不会构成危害,更不会传染疾病。最近大家出门尽量戴好口罩,以防吸入小虫。”

此外,因为蚜虫具有明显的“趋黄性”,所以可以避免穿黄色的衣服。在进家门之前可以清理一下身上的虫子,以防蚜虫在室内的植物上越冬。

张立老师让大家不用太担心,“这两天天气还比较温暖,虫子还在活动,再过几天一降温,它们便会自动消失。”

另一种可能——粉虱

还有一些视频中显示,天津出现的小飞虫似乎比蚜虫还要“嚣张”——

高级农艺师杨进绪向记者提供了另一种情况:眼下在农作种植区出现的飞虫可能是粉虱,“它是随‘气流’进行‘传播’的。”

“这是一种外来物种”,杨进绪说,粉虱是一种“杂食虫”,在15-17℃以下就难以存活,现在气温仍然在20℃以上,它就还有一定的生命力。“粉虱有三个变种,不叮人但会传播植物病害。它在叶片背面产卵,在北方地区躲进温室、大棚里越冬。”

其实不管是什么种类的飞虫,对付它们的终极大招已经有网友想到了——

大家纷纷表示,纱巾套头防风防沙,还能完美隔绝小飞虫,来自天津大姨几十年的穿搭技巧,果然不是盖的!

采写 编辑 / 新报记者王轶斐 单炜炜

值班编辑 / 王妍

审校 / 窦怀国

责校 / 张敏

内容分享:
【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