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人民日报》对形式主义问题出手了。
《人民日报》以长篇报道的形式,接连发文五篇,对形式主义问题猛烈“炮轰”。《人民日报》指出,严重的形式主义祸国殃民,既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也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必须加以整治。
那么,人民日报是怎么评述这类问题的呢?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形式主义呢?又该如何整治呢?我们一一来看。
人民日报指出了“要材料”的问题,提出应该“少要材料,多下基层”。
有读者就提出,部分上级部门为了考核评比,总是要向基层部门要材料,并且有一系列严格规定。比如不看材料具体要反映什么问题,只是一味规定材料必须高于某一字数标准,还要在规定时间提交,过了期限直接不予受理,甚至取消作为评优对象的资格等等。
要求基层部门提交材料本身就是考核工作的一种方式,自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某些部门完全把材料当成了一种形式,只要把材料收集上来就好,却忽略了材料的具体应用。某些部门事无巨细,什么都要材料,甚至连基层一些琐碎的小事,也都要求写成材料交上来。部分直接下去走走就能了解到的情况,也都只是通过材料来看。
还有些部门则搞成了“以材料论英雄”,完全看交上来的材料来评定功绩,甚至直接以审核材料取代了工作检查。本来应该去具体调查研究的工作不去调查,直接看材料了事。
这种工作方式也使得部分基层部门把交材料当成了应付差事,部分基层干部“白加黑”,夜以继日的工作只是为了搞材料,却忽略了具体实际的工作。部分部门为了省事,在材料上也是敷衍了事,甚至为了政绩而在材料上弄虚作假,导致材料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人民日报指出了调查研究的形式主义问题,指出要“扑下身子干实事”。
一名驻村干部来信指出:“为了接待省里下来的调研团,村里从一个多月前就忙活开了。”调研,本来是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的一种方式,然而在部分部门的工作中也成了面子工程。他们不想看到“实际的”,只想看到他们“想要的”。
这名村干部就提出,村里早就接到了调研团要来的通知,并且围绕着调研团作了周全的准备。调研团走什么道路,参观那些地点,该怎么介绍全都是经过了精心规划,早就准备好的,事情都是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
而村里为调研团做的准备,也并不是搞什么实际的民生工程,而是临时粉饰一番。只清扫调研团经过的道路,只装修调研团要考察的地点,甚至连调研团将要询问的群众,也都是“突击培训”过的。调研团成了“表演观摩团”,只是来当一回“实景演出”的观众而已。
还有干部指出,部分调研团成了“材料团”,到了当地以后不是下去考察具体的情况,而是向基层索要材料。基层部门不得不为了准备材料付出巨大的精力,而调研团则以看材料取代了实地调研,所谓的调查实际上成了材料的层层上报。
还有一名省直机关干部说,部分调研团脱离了群众,只想着自己看起来“风光”,彰显自己的重要性,去哪都要一大批人陪同。一个20人左右的调研团,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到地方之后大家也只是听讲解,一大堆人挤在一起,后面的人根本听不到前面在说什么。最后只是抱一大堆文件回去,七拼八凑形成调研报告。
人民日报还指出了“政绩工程”问题,提出应该注重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
人民日报提出,目前还是有部分领导干部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影响,上马各种各样的“政绩工程”,让群众不满意,浪费了资源,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比如有的领导干部觉得,把精力放在各种民生工程上流程太长,见效太慢,不足以彰显自己的“政绩”,为此他们就要搞出各种“大工程”来彰显自己的“能力”,显得自己似乎做成了什么大事,推动自己的升迁,却忽略了这些大工程的实际效益。
比如最近“特色小镇”流行,许多人会找“特色小镇”去“打卡”。而有些地方为了迎合潮流,就开始大量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如果能和当地文化历史相契合,确实能产生不错的效益。但部分干部急于求成,不经过仔细调查就盲目地建设特色小镇,不与当地文化结合,也缺乏科学的规划,结果导致特色小镇建成后无人问津,只能荒废。
再比如最近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本来是为了让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方便群众生活。但有的小区改造却只是翻修小区的门面以及楼房外表这些“面子”,而对于内部的楼道以及水电、供暖等“里子”却视而不见,只图一个好看。
比如国家提倡环保,各地就上马了许多环境工程。有的环境工程大大改善了当地环境,但有的环境工程却完全是浮于表面。比如在对农村污水进行治理时,某乡镇投资100多万元治理污水排放,却只建设了污水处理站,而没有建设排污管道。这导致污水根本无法送到处理站处理,只能像原来一样污染环境,污水处理站成了摆设。
再比如在2016年,江西省吉水县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耗资6.8亿巨资建设“进士园”。但当地其实有许多亟待处理的民生问题需要资金投入,比如学校不足,设备老旧,停车场建设,吃水困难等等。县委主要领导却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不将资金投入这些真正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而是投入到“进士园”建设中去。
那么,这一系列形式主义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有的是因为某些官员懒政怠政,缺乏担当精神,也不愿意去真正做实事。有的是因为某些官员怕承担责任,不敢真正去做事,只能搞形式主义来粉饰政绩。有的是因为某些官员缺乏能力,无力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便只能搞一些“面子工程”。有的是因为某些官员思维僵化,只能靠固定的套路来处理问题,无法应对变化的具体情况,最终导致流于形式。还有的则是因为某些官员一心只想让自己“出风头”,显得自己“有面子”,却忽略了实际事务。
当然,这些只是直接原因。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这些官员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为人民服务。毛主席早就提出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毛主席还曾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一再强调官员不能脱离群众,要牢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一心一意为人民办事,铭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毛主席自己就以身作则,多次外出考察。他不讲究排场,只看实际的调查结果,常年和群众打成一片,十分重视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并且还多次主动承担责任。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的本意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讨好上级,搞排场,那还需要这个官员吗?更何况一个官员的政绩如何,不是单看纸面上的数据决定的,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看在眼里的。如果不能让老百姓满意,那即便是粉饰得再漂亮,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毛主席早就指出过这一问题。
而偏偏有些官员却忘记了我们党的宗旨,忘记了为官的初衷。他们既不从群众中来,也不到群众中去,某些人甚至还高高在上,主动要求和群众“切割”,要高于群众。他们的眼睛已经只能往上看,没法往下看了。他们眼里已经没有了实实在在的群众,只剩下了纸面上的政绩。
《人民日报》就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政绩观错位,没有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判标准。”换言之,他们只看到了那些对政绩的要求,只是想方设法创造“政绩”,却忘了政绩的根本应该是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让老百姓满意。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许多措施都流于表面,成了面子工程。
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会被那些粉刷和装饰欺骗,做得好就是做得好,做得不好就是做得不好,老百姓可不会为“面子”而买账。搞再多的面子工程,也不如为群众做几件实事有用。如果不为群众做实事,只顾着为自己的“形象”涂脂抹粉,那结果就是他们真正的形象——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彻底崩塌,损害的也是整个政府的公信力。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形式主义问题呢?比如在年初将这一年要为群众做的事情公布出来,再在年尾核对做的成效如何。之前各地政府推出了“十件实事”项目,将具体做的实事一一列举出来,由群众评判,效果就十分显著。
而《人民日报》也给出了对症下药的措施,首先是依靠群众的力量:“整治形式主义,群众最有发言权。”毕竟空架子是解决不了真问题的,一个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一件事情能不能办下来,老百姓是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的。如果问题不能解决,那说再多空话也没用,要能解决问题,老百姓自然会“点赞”。因此必须重视群众的监督权,注重倾听基层声音。
其次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自身做起。不要定不符合实际的目标,不要开空谈的会议。上级在部署工作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轻重缓急,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不要搞层层加码。而下级在具体执行时也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同时还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对于考核评估应该有一套具体清楚的指标要求。
最后,对于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也很重要。应当让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记得自己当官是为了什么,铭记自己的“起点”。要让领导干部领会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民日报》还提出:“许多问题是老问题,表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任重道远,还需久久为功。”的确,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形式主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而最关键的则是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自己的初心。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