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国祥IPO事件,引发了股民圈的热议,为什么在如此大的舆情压力之下,公司还要坚持上市呢?到了这个程度,企业能否成功上市有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先看一下多年以前俏江南上市失败的案例。
当年俏江南创始人张兰,自称要打造一个中餐界的LV,2000年成立之后就一路披荆斩棘,2008年做到了北京奥运会唯一的中餐提供商,全国70个门店,每天净利润200万,估值达到了20亿人民币。
此时,张兰开始谋求俏江南上市,但要上市就需要相当的规模,这就需要大笔资金,于是张兰与鼎晖资本达成了协议,鼎辉资本出资20亿换取俏江南10.56%的股权,但是,需要有附加条件,那就是张兰要和鼎晖资本签署一份对赌协议。
协议内容就是如果俏江南2012年年底的时候还没有上市,则触发回购条款,俏江南需要回购鼎晖投资所持有的股份,而且还得加上一个合理的回报率,据说是20%。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1月的时候证监会公布了终止上市名单,包含了很多餐饮业的公司,其中俏江南赫然在列,具体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于是IPO失败,触发对赌协议,此时俏江南已经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回购股份了,进一步触发了对赌协议的第二层“领售权条款”,于是鼎晖资本获得了俏江南82.7%的股份,张兰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黯然离场。
终止IPO对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现在俏江南已经失去往日的辉煌。假如当年成功上市,鼎晖资本的20亿应该变成几百亿拿走了,俏江南也将赚的盆满钵满,企业还是那个企业,上市成功以后,市值将增加几十倍,而这一切全部都将由股民买单。
而浙江国祥IPO问题更加复杂。公司已经通过了管理层的审核,上市临近成功的时候突然宣布终止上市,这对公司的打击是巨大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涉及到各方利益,所以舆情压力如此之大,仍坚持寻求上市的原因之一。
现在浙江国祥IPO成功与否还不单单是企业自身以及相关利益方的经济损失问题,而且还把上交所和东方证券推上了舆情的风口浪尖,迅速成为焦点,下面我们再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
在国庆放假期间,有网友在某平台上指出将于10月9日,也就是节后第一个交易日上市申购的新股中有一只叫浙江国祥的股票,是12年前的退市股,名叫ST国祥。
今年6月,浙江国祥再次申请主板并顺利过会,确定今年10月9日在上交所上市申购。而且这次上市发行价为68.07元,市盈率(PE)高达51倍。一个做空调的,市盈率定得如此之高,激起了股民的愤怒,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很快在网上发酵迅速形成了舆情。
迫于舆情压力,最终在10月7日,离上市申购仅2天的时候,上交所暂停了浙江国祥的IPO,并进行专项核查。而仅仅两天之后,10月9日上交所完成核查,回应浙江国祥IPO的质疑,称浙江国祥符合主板上市标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上交所将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两难问题。
如果说承认浙江国祥IPO是合法合规的,那么就不应该暂停IPO,正面解答网民提出的质疑,对如此高的定价给出合理解释,然后按照正常程序上市交易,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舆情二次发酵,负面声音就会铺天盖地,这是上交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如果承认是违规的,那么10月9日那做出的回应显然是非常草率的。既然是违规的,审核是怎么通过的,在网民提出质疑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核查,轻易的就做出了“符合上市标准”的结论,那么就会有一大批人出来担责,还有可能牵扯到很多部门。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关键问题,如果说该公司上市有违规行为,那么你已经通过了层层审核,那么多专业的专业机构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反而让业余网民轻易的就发现了,审核机构的专业性和公平性体现在哪里?是专业水平不行还是存在利益输送?
最后这件事情如何收场,是考验相关部门智慧的时候了,是不顾舆情,强行上市,还是公开承认错误,终止上市,处理起来都很棘手。大概率会是企业做出牺牲,主动提出退出IPO申请,息事宁人,让这件事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可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浙江国祥IPO事件,给那些想蒙混过关,光想上市圈钱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弄不好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许多企业也开始主动提出终止 IPO 审核,这也算是及时止损吧。
现在还多IPO企业“一查就撤”、“带病闯关”。a股很多拟上市公司,没人关注几乎近100%能过过会发行,而且都是超募+高价发行,但一抽查就那么多问题,甚至一大半企业“一查就撤”,这已经引起了管理部门的关注。
企业上市,是为了融资后企业更好的发展,不是把劣质资产包装后高价卖给股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