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今年的综艺市场依旧精彩,《创4》利老师让人上头,《吐槽大会》上范志毅让我们看到了中文脱口秀天花板,《奇葩说》的观点一如既往的犀利,《怦然再心动》中王子文和吴永恩的恋情也让本恋综爱好者终于磕到了一次真的。

但如果把时间往前推30年,根本没有那么多节目可以看。童年时代的我,总是眼巴巴地蹲在电视机前,等着想看的节目播出,连重播都不愿放过。

那样的感觉,如今看综艺看花眼的我,已经很难再次体会了。

所以这期内容,我们就从中国电视的草莽时代,本土综艺节目最初的萌芽开始聊起。

1990年的9月21日,第一期《正大综艺》在电视首次播出。

当身着西装的姜昆和面带青涩的杨澜两位主持人共同念出“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口号,中国电视综艺的序幕就这样被徐徐拉开了。

那个时候我还没出生,但《正大综艺》却成了后来我个人的综艺启蒙。

年轻一点的同学可能完全没看过这档节目,但身为早期90后的我,至今还能记得每个周六晚上我总是提前把电视打开,调到中央二台,兴奋地等待节目的播出。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应该是一档外景旅游+智力竞赛类的节目。

在我最沉迷《正大综艺》的时候,当时的主持人是我外婆非常喜欢的程前和王雪纯。每期节目开场,主持人稍微唠几句嗑,就进入一段外景VCR。

VCR里操着港台腔的外景主持人,会带你去看各种美丽神奇的外国风光,从澳大利亚的骆驼到威尼斯的贡多拉,让幼小的我对世界各地的美景产生了无限向往。

更好玩的是每条VCR最后,外景主持人都会留下一个类似“你猜猜我身后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的?”这样的问题给现场观众。然后就可以看到现场嘉宾一通乱猜。

最后还是由外景主持揭晓谜底,留下一句“你猜对了吗?”

但小时候沉迷《正大综艺》的我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节目,在中国综艺史上,有着开天辟地级的地位。

它在90年代创造了现象级的收视率,最高达到过37%,成为了至少三代人的共同回忆。

要知道,当年不知有多少孩子梦想成为《正大综艺》的外景主持走遍世界各地。

杨澜、王雪纯、程前、张政、林海、朱迅等一批主持人靠着这档节目,迅速成了全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国民脸。

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也成为了90年的经典旋律:“爱是love,爱是amour,爱是rak,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很多人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首策划歌。上世纪80年代,国外正大集团在深圳开办了中泰合资的养猪场,成为了改革时尚后第一家来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

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不仅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商业潜力,也看到了中国当时几乎一片空白的传媒业。

于是他创建了正大综艺公司。1989年,正大综艺公司与上海、北京、福州和广州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一档名为《正大纵横》的两小时电视节目,试播一年反响良好。

恰逢电视也在推动国内电视业的时尚改革,于是一拍即合,正大综艺公司从1990年9月开始,与电视合作推出一档新节目。这便是《正大综艺》。

为什么说《正大综艺》的历史地位是开天辟地级的,因为它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更是在行业层面首开先河。

它是内地第一档旅游类节目,后来的旅游卫视里面的节目,差不多都得喊它一声祖师爷。

它也是第一档采用了答题玩法的本土综艺,此后智力竞赛成为了贯穿中国综艺发展的重要节目形式,出现了《幸运52》、《开心辞典》、《一站到底》这些国民综艺。

它还是第一档拥有节目口号的本土综艺,“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变成了当时不少年轻人的口头禅;它率先设立了栏目“正大剧场”,在那个还没有中央六台的时候,率先播出了大量译制片;

它还是第一档由品牌冠名的综艺节目。虽然正大集团的身份并非赞助商,而是联合制作方,但客观上,它和后来的《东芝动物乐园》、《三星智力快车》一起,奠定了后来综艺的冠名模式。

最重要的是,它开创了未来30年中国综艺行业最重要的创作模式——搬运。

如今,中国的综艺市场,大部分节目的核心概念都模仿自国外、国外等国家。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有嘻哈》,从《极限挑战》到《创造101》,海外综艺“汉化”成果辉煌。而《正大综艺》正是搬运引进综艺的先行者。

这档节目的制作班底就横跨两岸,极具国际视野。

正大综艺公司这边,由中国台传媒界老人翁炳荣先生担任董事长,主力核心则是台知名节目《综艺100》的制作人江吉雄。

而电视这边,则是由国际部负责,导演辛少英当时年仅30岁,主持人更是大胆启用了当时才22岁,毫无科班背景的新人杨澜。

《正大综艺》的智力竞赛玩法,参考了当时国外最盛行的答题综艺。而外景部分,早期电视国际部并没有自己的外景拍摄团队,所以直接使用了台旅游节目《绕着地球跑》的视频素材。

以至于当《正大综艺》热播的时候,台那边的外景主持李秀媛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对岸已经是家喻户晓。

这中间,牵线搭桥的就是翁炳荣先生。翁炳荣曾经长期在台“老三台”之一的中视工作,《绕着地球跑》正是中视旗下节目。

顺便一提,那首主题歌《爱的奉献》,作词人也是翁炳荣,而演唱者则是他的女儿,日籍华人歌手翁倩玉。

当我们现在吐槽国内综艺总是搬运外国模式,不要忘了在90年代,《正大综艺》借他山之石,开启了长达15年的电视霸权时代,更开启了一整个电视娱乐时代。

正如杨澜在第一期节目的串场词中所说:“希望为您在茶余饭后增添一点生活的情趣”。这档节目为人们展示了丰富的世界景观,在对外交流还非常不便的那个年代,让无数人在电视上得以开眼看世界,也在周末的电视上得到了娱乐。

《正大综艺》创造了众多第一,但唯独有一个第一不属于它。那就是中国大陆第一档综艺节目,这个名号,属于早了一个月,在1990年9月14日开播的《综艺大观》。

可能很多年轻的同学根本没看过《综艺大观》。虽然名称相近,但两档节目完全不同。《综艺大观》的外号,可是“小舞台”。

从形式到制作,《综艺大观》方方面面对标舞台,它采用了电视晚会的形式,涵盖了歌曲、舞蹈、曲艺、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甚至连播出方式都采用了出镜。

它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也和舞台有关。

1983年,电视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整个80年代,除了85年的舞台因为技术问题而饱受批评之外,每届舞台都是成为了现象级的节目,堪称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盛宴。

舞台成了中国人在春节的一项“新民俗”,更成为了一种国家仪式。随着舞台变得越来越重要,电视需要有一个出镜节目来为舞台练兵。

在这样的背景下,《综艺大观》应运而生。一方面锻炼团队,另一方面也选拔艺人,磨合节目。

不严格的说,它就是那个年代的《我要上舞台》。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综艺大观》的平均收视率能达到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到2亿。这个数据有点夸张,我猜可能是把重播观众算进去了。但无论如何,能在电视一套的晚上八点的黄金时间出镜,《综艺大观》同样堪称时代顶流。

而且和《正大综艺》走出了杨澜一样,《综艺大观》也同样走出了两位“电视一姐”,前五年是倪萍,后来五年则是周涛,这两位加起来主持了28次舞台。

《综艺大观》地位可见一斑。

在《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开播后的两三年,《曲苑杂坛》、《电视书场》、《东西南北中》等文艺类节目也陆续诞生。

直到现在,我还能立刻想起《曲苑杂坛》片头曲的旋律: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

可以说,电视引领了中国综艺的第一个五年。就在电视综艺不断创造收视奇迹的同时,综艺市场的另一支力量也正在酝酿当中。

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了一档名叫《快乐大转盘》的节目,其中一位主持人是当时名不见经传,如今已是著名主持人的曹可凡。

这档节目融合室内游戏,趣味问答和野外竞赛,成为了地方电视台试水综艺娱乐的第一个案例。

也就在同一年,刚当上湖南广播电视厅厅长的魏文彬,看中了长沙郊区的一块地,在那里建起了湖南广电大楼。这块地就是如今内地电视娱乐业的耶路撒冷——马栏山。

那时的湖南电视台还不是现在的“电视湘军”,而是充斥着家畜饲料策划的“饲料电视台”。本地人宁可看长沙台也不愿看省台。

魏文彬上任后,在湖南广电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组建了湖南经视。经视之于湖南广电,是一块试验田,试验的当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当时的经视台长是现在名满天下的电视教父欧阳常林,而主导娱乐节目策划的,是后来一直做到湖南电视台副台长的制片人汪炳文。

当时,几乎所有的综艺节目,多少都受电视的影响,娱乐的时候还端着架子放不开。据汪炳文回忆,当时魏文彬对节目组说:“娱乐就是娱乐,你要做到位。不要装腔作势。只要是健康无害的,怎么做都可以。”

1995年9月23日,一档名为《幸运3721》的节目在经视播出。

这档节目极其注重游戏性和互动性,引入了观众热线和幸运抽奖,在省内取得了巨大反响。既然成功,那就加大力度。

1997年9月,湖南电视台上星成为卫视。6个月后,经历了反复被毙,反复打磨,一档脱胎于《幸运3721》,并且加入了港台国外的节目形式,参考了《正大综艺》玩法的节目登上了湖南卫视。

1997年9月11日晚上八点零五分。《快乐大本营》在湖南卫视和全国观众见面了。

当主持人李湘和李兵走上舞台时,观众们还以为这是一场普通晚会。

但很快,互动游戏,外景栏目和抢答环节接踵而来。《快乐大本营》携卫视之力,让全国网民感受到了什么叫彻底的娱乐节目,它告诉全国观众,电视那种正襟危坐式的娱乐节目应该退下神坛了,综艺就是要撒开了玩的。

第二年,汪炳文又从电视挖来了一边做儿童节目,一边还在北外教书的何炅,搭档李湘。我前段时间还回顾了一下两人第一次搭档主持快本的片段,那时候的何老师实在是青涩,完全没有现在的游刃有余,李湘也还在模仿台综艺主持的阶段,压根谈不上什么个人风格。

但就是以这样两个人为班底组建起来,并且不断迭代的主持人团队,成为了《快乐大本营》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开播前三年,《快本》的收视率在40%左右的位置居高不下,节目组每周都能收到堆成小山的信件,插播策划的价格甚至高于同时段的电视策划。

连当时北京火车站招徕顾客的小旅店都纷纷打出招牌:本店可收看湖南台《快乐大本营》。

《快本》播出第二年,湖南卫视又仿照港台综艺,推出了婚恋综艺《玫瑰之约》,再次收获了一档王牌节目。

娱乐的风,从马栏山吹了起来,一吹就是二十多年。

《快本》带来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综艺浪潮,更是将过去电视行业的立台根本“新闻+电视剧”二人转模式硬生生掰成了“新闻+电视剧+综艺”三巨头模式。

在湖南台的引领下,各地电视台也纷纷跟进。上海台推出了《相约星期六》,浙江台做了《假日总动员》。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欢乐总动员》,靠着超级模仿秀,让普通人模仿明星,一时人气甚至能比肩《快本》。

面对市场突如其来的变化,电视不得不作出应对推出一些纯游戏综艺,例如《幸运52》、《城市之间》和《开心辞典》。

与此同时,一些老节目收视率逐渐走低而被淘汰,《电视书场》、《东西南北中》、《综艺大观》在03、04年先后停播,《曲苑杂坛》硬是撑到了2011年,最终也没能逃过停播的命运。

据说,《东西南北中》停播时,收视率只剩下了0.2%,相当凄惨。

节目停播了,但这些节目的观众,还是要有人接收的。那就是后来火遍大江南北,最后臭名昭著黯然停播的《同一首歌》。

中国的电视综艺为什么在90年代萌芽?是什么促使内地综艺在短短十年里从诞生蜕变为收视率担当,成为“新闻+电视剧+综艺”三巨头里最粗的大腿?

表面来看,进步要仰仗电视从业者的创造力,但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我们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我们分消费端,生产端和资金端分开来看。先看消费端。在消费层面上来看,中国人对电视,有一种超乎想象的热爱。

在80年代,电视机在当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首要消费对象,职工们不惜拿一年工资收入去买一台电视机。

有一个数据是,1988年的中国,人均GDP也就300美元左右,但电视机保有量却达到了1.4亿台,不到10个人就有一台。

对比当时世界上,电视普及率达到中国水平的国家,人均GDP普遍在1000美元以上。经历了漫长的“八亿人口八部戏”,中国人对精神消费的渴求可见一斑。

有大量的电视,自然需要大量的节目来填充。

在电视剧和新闻之外,综艺作为新的文艺节目形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观看需要。

再看生产端,有一项政策影响深远,名为“广播电视四级办台体制”。1983年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启动了这项政策。

具体内容就是向市县两级政府时尚电视台的开办权,形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电视台混合覆盖的格局。

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从1982年到1989年,全国电视台数量从47家飙升到469家。虽然盲目的扩军造成了资源浪费,制作水平也跟不上。

但客观而言,花大钱买了电视机的人们能看上更多节目了。而这些冗余的播出渠道,也反过来诞生了更多的内容需求,综艺,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产生的。

最后是资金端。90年代,全国电视策划营业额出现了一波飞跃式的发展,市场规模从93年的29.4亿元增长到97年的114亿元。

电视策划成为所有媒体形态中,吸金能力最强的。

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策划主,电视台需要通过强化内容属性来提升策划溢价,增加更多策划位,从策划主手里赚更多的钱。

而综艺,就是真正能将一家电视台与同行区分开来的黄金指标。一档好的综艺,能让一家电视台在策划主眼里鹤立鸡群。

客观有市场需要,主观条件允许,且有利可图。于是在90年代,整个电视产业进入了全面拥抱消费文明的时代。不止是综艺,电视剧和新闻也同样开始步入它最好的时代。

在此之前漫长的时光里,整个中国的大众传媒承担的都是宣传和教化的功能,在这方面,电视并不比广播、报纸更有优势。

但90年代之后,电视站上了大众娱乐方式的顶峰,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前的20年里,坐稳了传媒之王的位置。

娱乐,才是电视产业的根本。说回综艺,魏文彬曾经对《快乐大本营》有这么一番话: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够多了,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教育,到单位被领导管着教育,回到家,要是老婆没找好的话老婆还管你,坐在电视机前,电视也在教育你。

我说,要寓教于乐嘛!《快乐大本营》的宗旨就是轻松,愉快,让人坐在电视机前得到一种享受和解脱。

在我看来,这段话正是对综艺最好的注解:综艺就是为了给人带来快乐而存在的。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总爱故作深沉地批判“娱乐至死”。但娱乐真的有这么强的杀伤力吗?我觉得不一定。

从金庸琼瑶,到电视娱乐,再到电子游戏,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有太多的东西被戴上“娱乐至死”的帽子。

但从70后到80后,到现在的90后,大家一路娱乐过来,也不见得哪一代就垮掉了。

要知道,从古至今,我们普通人被允许肆无忌惮的快乐,这样的时光实在是太少了。珍惜这样的时代吧。

内容分享:
【腾讯云】9.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10万人同时观看;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