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中美科技竞争拉开帷幕后,我国科技企业在海外市场就屡遭不公平的对待,例如华为、中兴,在欧洲5G市场接连被无理由的拒绝,还有小米、比亚迪等,在印度市场也吃了不少“苦头”。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网友都表示不解,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态度,认为我们的企业与其在海外市场委曲求全,还不如专注国内市场,毕竟国内拥有成熟的消费体系。
客观来说,这种观点是狭隘的,我们的企业又没有做错事情,为什么要当“缩头乌龟”呢?再者,我国制造业正处转型关键阶段,如果闭门不出,那又如何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岂不是正中了老美等国的下怀。
因此,对于外界的打压,我们的企业非但不能退缩,反而还要进一步加大全球化的步伐。与此同时,必须坚持自主研发、专注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崛起。
就在近期,央媒正式定调,称中国科技企业要坚决出海,而且还点名表扬了小米、华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赞其为中国硬核科技企业。很显然,小米、华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具备两个特质,其一,不俗的科研创新能力,其二,保持开放合作,坚持全球化战略的认知和态度。
就拿小米来说,无论是科技研发或者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都给国内其他友商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期间,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4%,这在国内名列前茅。
在2023年,小米的研发投入规模更是超过了200亿元,在未来5年时间里,小米计划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用于科研。截止目前,小米的研发团队人数已超过了16000人,也就是说,整个小米集团,有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是科研人员,由此足见小米对科研和人才的重视程度。
就在近期,小米官宣了小米澎湃OS系统,这款新系统将伴随着小米14系列正式上线,也将成为全球首款能够实现“人车家”万物互联的闭环操作系统。这无疑是戳到了ios系统的“脊梁骨”,毕竟它的应用场景远不及小米澎湃OS来的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在海外市场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根据Canalys公布的全球手机销量报告,小米以14%的份额占比高居第三,虽然不及苹果和三星,但却是前五榜单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厂商。
现阶段小米手机等产品已进入了100多个国家,尤其是在西欧和中东等地区,小米手机可以说是自带流量,全能的配置、强悍的性能、超高的性价比,其影响力丝毫不输iPhone手机。
在很多国外媒体看来,小米把事情“闹大了”,不只是因为小米在国际市场触碰到了苹果等很多外企的“蛋糕”,更是小米这种敢想、敢做、敢拼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带动了很多友商,这将从根本上加速中国科技的发展。
在中美科技博弈白热化阶段,希望国内厂商都能向小米、华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学习,成为硬核科技企业,为中国科技的崛起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