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05年,一场别开生面的豪门争夺战在美国上演。
两大互联网巨头微软和谷歌对簿公堂,为的不是争夺技术专利和商业资本,而是争夺一个计算机领域顶尖的科技人才——李开复。
他原本是微软公司的高层技术管理者,但当下却有意愿跳槽谷歌,微软自然不肯放人,于是与谷歌展开了拉锯。
谁曾想到,这两家世界顶尖的科技企业,都不是李开复最终的归宿。
在谷歌工作的几年里,他的目光一直看向遥远的中国,也是他自己的祖国。
在几经思量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带着800多家公司回归故土,在中国展开了他的事业新征程。
在美国功成名就的李开复,为何最终会选择回到中国?回归之后,他的心态和个人状态又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下定决心,回归祖国
2009年,谷歌高层管理者的邮箱里静静的躺着一封邮件,它出自公司内部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李开复之手。
四年前,谷歌不惜和美国的另一大科技巨头微软对簿公堂,为的就是争夺李开复的职业归属权。
他们花费了高昂的成本,才最终把李开复挖到了自己的公司中,并且在这四年时间里,谷歌高层也一直对李开复委以重任。
他除了带领整个技术团队继续攻坚,还承担着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为中高层管理体系持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谷歌从来没有后悔过为了李开复而与微软撕破脸皮,因为这些响当当的科技巨头公司都知道,人才资源往往最为珍贵,也最为难求。
可是现在,李开复却直接对高层领导者提出了离职申请。
他的决定,让谷歌的多位股东都十分不解。
美国是发达国家,而美国的计算机科技行业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美国持续深耕,李开复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可中国却仅仅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刚刚处于起步地位。
李开复回到中国,在他们看来,或许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因此,不管是本着维护公司利益的原则,还是本着为人才着想的心,他们都希望李开复能改变主意,继续留在谷歌。
但在与高层领导谈话时,李开复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态度回答:
“在发出邮件时,我就已经做好了决定,并且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决定。”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一向是个极有主见的人。
不过即使如此,谷歌却还是想尽力尝试。
公司的一把手代表整个管理层向李开复承诺,只要他能留下来,公司完全可以将更多的资源向他倾斜,甚至可以直接允许他持股。
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即便只是很小一部分,都能为李开复带来不可估量的财富。
他的社会地位,也将会随着他的财富一起水涨船高。
最现实的经济利益摆在眼前,普通人真的很难拒绝。
可李开复却并不是个普通人,面对谷歌持股的诱惑,他还是不为所动。
他告诉领导,自己选择离开,从来不是因为所谓的经济利益。
而且,他在谷歌的年薪算得上行业顶尖水平,如果仅仅是因为钱,他也不会从谷歌辞职。
眼见经济利益无法打动李开复,谷歌又开始了他们的威胁。
如果李开复离开,那么谷歌会动用全部的资源,阻挡他前进的道路。
这一点,当事人同样不在乎。
因为他的下一个目标,不再是美国境内的任何一家巨头,而是中国,是他的故土。
做出这个决定,李开复也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
他在美国已经工作了27年,这些年积累的所有行业资源和人脉资源,都很难被他带着回国。
而且,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了李开复的舒适圈。
他要想走出美国,那就意味着他会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迎来就连他自己也无法想象的挑战。
离开,比留下更艰难。
可即使如此,来自祖国的吸引力,却还是在牵引着他。
选择回国,他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来,从他个人的发展层面考虑,中国比美国更适合他。
27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做过专项的技术人员,当过技术团队的领军者,也成为过巨头公司的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
下一步,他不想再为其他人服务,而是想开启自己的事业蓝图。
创业,国内的环境比国外更有潜力。
中国的互联网领域的确刚刚起步,市场也的确有着大片的空白。
但就是因为如此,他才看到了很多机会,市场的空白,就是等待着他来填补的拼图。
他也相信,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风口。
而美国,市场红利几乎都已经被几个顶尖公司吃掉,就算他创业,能吃到的或许也只是小鱼小虾。
他确信,这并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另外,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看,他认为,自己回国可以助推祖国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此前一直都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随着数字科技的更新迭代,实体经济的增长动力显然是大不如前。
所以李开复也希望,他的祖国能够乘上互联网这趟快车,实现经济转型。
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愿意为了这件事情而努力。
他也始终相信,祖国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国人的全力付出。
一件能够让国家和自己双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脚踏实地,华丽蜕变
从他不为所动、坚持回国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李开复一直都是一个目标清晰、意图明确、脚踏实地的人。
他走的每一步,对他的人生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1972年,年仅11岁的李开复决定来到美国留学,和哥哥一起见识更加广阔的世界。
这个决定,不仅是父母的建议,也是他的所想。
在美国,他广泛接触了许多学科的知识,最终把计算机确定为自己的专业。
他知道,科技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而计算机科技,除了能改变世界的面貌,也能改变他自己的人生。
1983年,李开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没有选择拿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求业,而是选择继续深造。
在选择的分岔路口,他也曾有过犹豫。
如果现在求业,那么他能够更早地深度接触计算机行业,也能尽早认识行业问题,拥有更多改变行业的机会。
可如果深造,他确信,自己会成为社会上最珍贵的一类人才。
届时,他不用和其他求职者竞争工作机会,反而会是不同的公司因为他来竞争。
清醒的李开复,最终决定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0年,果然如他所料,在他毕业之后,众多科技公司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其中不乏蒸蒸日上的大型企业。
可面对诸多选择,李开复却接过了苹果的橄榄枝。
当时的苹果,可不是现在的苹果,他们面临着技术阵痛,发展相当低迷,可以说是毫无吸引力。
因此李开复的决定,让他的老师同学都看不懂。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苹果是最好的选择。
在一个顶尖公司里,他当然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机会;但相应地,公司能给予他的资源一定十分有限。
可是在苹果,他或许能够为同事们带去新的希望,整个公司的平台和资源,都会向他倾斜。
现阶段,他要做的就是积累资源,沉淀技能。
1998年,李开复完成了个人的成长以后,成功跳槽到微软公司。
在这里,他成为了专攻技术的领军者,把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当成自己的主要挑战。
他实现了技术资源的整合,也初步积累了对技术团队的管理经验,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眼界。
因此2005年,李开复才会选择下一个东家,谷歌。
谷歌不仅能为他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还能给他充分的管理空间,他可以在这里完成职业经理人的转型。
一个综合的管理者,这是他在这一阶段的目标。
这一路走来,因为自己最清醒和最正确的决定,李开复完成了无数次华丽的蜕变。
纵观他的成长历程,我们也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有野心、有目标、有执行力、有远见卓识的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回到中国确实是一件幸事。
熬过低谷,改变业态
为了劝说李开复留下来,美国方面还以绿卡为诱惑,承诺为他变更国籍,给他在事业上更多的便利。
甚至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被李开复即将出走美国的消息惊动。
但是这些,都不是他留下来的理由,也不可能大得过他回归祖国的决心。
2009年他顺利回到中国,跟着他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864家公司。
这个惊人的数字也足以看出,李开复在美国计算机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有多大。
但即便他在美国再成功,回到中国之后,一切也只能从头开始。
他创立的“创新工场”,在起步阶段就遇到了诸多难题。
最重要也是最困扰他的一个难题,就是资金。
“创新工场”采用孵化的模式,投资正处于发展前期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孵化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一种相当具有前瞻性的投资方式,但是在2009年,它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所以李开复长时间跑融资,得到的肯定答复却少之又少。
为了钱,他在短短几个月之内飞遍了中国的所有地方,最后也只成功融资1.8亿美元。
这笔钱确实能够支撑工场的前期发展,但是后续工场还能不能跟上节奏,一切都是未知数。
除了资金之外,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投资对象的选择。
国内的实体经济企业实在是太多,所以给李开复投融资计划书的企业,也大多以实体经济企业为主。
这些企业哪怕具有发展动力,也绝对不是他考虑的范畴,怎样在海量的选择范围里挑中自己最心仪的对象,这也成了他的工作难点。
那段时间,公司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李开复对所有事情几乎是亲力亲为。
他的电脑和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有时大半夜也在与下属或者合作对象洽谈。
他自己更是做到了随时待命,为了工作,牺牲掉了所有个人生活空间。
好在他慢慢熬过了低谷,公司的运营也渐渐稳定下来。
可这个时候,第三个难题来了,那就是他的身体。
2013年,李开复患上了攸关性命的重病,不得不暂停所有工作,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也正是在这期间,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他发现即便是自己离开了,公司也能正常运转。
因此李开复意识到,大包大揽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当具有的风格,他选择下放更多的权力,给员工们更多的机会。
而他的时间,则被用到了陪伴家人和享受世界身上。
跳出自己的工作圈,李开复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来,自己竟然错过了这么多风景。
好在时间不算太晚,所以接下来,他还有很多机会去体验多面的人生。
结语
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李开复走的每一步路都清醒而坚定。
他从一个平平无奇的中国留学生变成响彻美国科技领域的大拿,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在功成名就之后,他毅然回国,放下了包袱,轻装上阵,反而收获了人生不一样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