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出《乐队的夏天3》第十期作为经典 OST 改编赛,翻出录像带作为歌单背景,节目组也是煞费苦心。
第十期歌单
准确的影视配乐与影视画面、情节密不可分,和其它音乐类别有较大区别,所以,乐队基本没有选择影视片中的配乐,选的多为相对完整的影视主题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欣赏和评判的难度,但是并未完全打破评价标准不一所带来的困境。
看过影视、熟悉原版配乐的听众,听改编版时会联系到影视镜头,并与原版进行对比;而没看过影视,甚至从未听过原版的听众就不会有同样的审视标准。
例如声音玩具改编的《滚滚红尘》,“乐队友友”20 人只给了 13 票,颇为不解。熟悉影片和原作的人会听出改编节奏等细节的心思,不熟悉原版的人只会觉得跟不上拍子(显然不如二手玫瑰的作品那么好蹦)。周围的人都蹦不起来,更会相互影响。就像《实验审美心理学》中写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看到别人也在欣赏同样的音乐,他的快感因而受到刺激。这一情况的发生是与心理学家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倾向相一致的,这就是同情感的移入。”
以得分形式呈现的“改编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台下的评委与观众的个人欣赏习惯,以及他们在现场的表达相互加强的联合作用,而非乐队,手机、电视前看节目的观众。这也正是每期播出后,几乎都会有网友意见与现场打分出入巨大的原因。
声音玩具
乐队的心力对于一个“好结果(分数)”的作用不如乐迷的感官,这是赛制规则导致的,而且台下(每一个)人的标准完全不同,评判压根就成不了统一标准。
孰是孰非?这是个本身有问题的问题,因为个人的评价标准并无对错。所以对于乐队而言就只有命运和选择了——谁选择台下大部分乐迷熟悉且有改进空间的歌曲,在这个综艺的舞台上以熟悉的方式给出乐迷期待的感觉,谁就能拿到选票。个人认为这种评判导向对于今后上台的乐队,乃至对综艺观众、乐迷的审美而言未必是好事。
“一流作品的熏陶,高层次品味的塑造,使群体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美的音乐创造出能欣赏音乐美的大众,又促进高水平音乐的发展,形成一种美的循环。反之,则会让群众在低层次的音乐中‘久闻其臭而不觉’,再由低水平的群体鼓励非美、负美的传播……”
——《音乐美学通论》,502 页
并不完全同意《音乐美学通论》里这段话的标准,但是比较同意其逻辑。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文 Demogorgon
排版 闵熙
欢迎关注、点赞、分享、收藏和点击右下角“在看”星标。
每次看到首页大图,及避免错过推送,可进入公众号主页,在右上角选择“置顶公众号”或“设为星标”。
硬摇滚/金属乐唱片及 CD 现货/预订请联系后台
闲鱼店铺
相 关 阅 读
该是历数《乐队的夏天》第三季问题的时候了?
《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第二期扎心吗?
《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第三期:“大哥你上乐夏,你上它有啥用啊?”
《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第四期:35分钟纯综艺+音乐改编比赛(伪)
《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第五期:摇滚乐队翻唱流行歌违和吗?并不,因为摇滚多是流行
《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第六期:五十岁的人可以唱二十岁的歌吗?
《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第七期:世事一场大梦
《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第八期: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第九期:走红了还摇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