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在《大明王朝1566》中,高翰文是个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角色。

在毁堤淹田之后,改稻为桑的国策一时间陷入了僵局。严党清流一番明争暗斗之后,最终被派往杭州出任知府的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高翰文。

至此,大明第一背锅侠闪亮登场。

诡异的是,高翰文虽然在朝中后台不硬、根基不深,但好歹也是新任的杭州市长。于公,他是钦定的赈灾使;于私,他是小阁老的门生。有了这双重身份的加持,无论高市长走到哪里,都应该是横着走的狠角色。

可惜的是,事与愿违才是人生常态。从踏入钱塘大地的那一秒开始,高翰文就成了全员御用的背锅侠。无论是抄家沈一石还是筹集军饷,无论是郑泌昌、何茂才还是杨金水、朱七,只要有背锅的需求,大家总会条件反射一般地想到高翰文。

大明官员千千万,为何高翰文才是共享的背锅侠呢?一切都要从“以改兼赈、两难自解”说起。

在高翰文赴任杭州的路上,胡宗宪曾在驿站与之长谈。双方讨论的核心问题有两个:大户买田会不会趁机压价?官府该不该管贱买良田的事情?

胡宗宪之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是因为他太了解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等人的尿性了。这些人向来都是雁过拔毛的主,连苍蝇蚊子肉都不会放过,何况是改稻为桑这样的巨型工程。所以,郑泌昌们一定会上下其手、趁机揩油。

高翰文天生小白一枚,从不知浙江官场的水有多深。如今,遭遇了灵魂拷问,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幸运的是,既然邂逅了仙人,往往都会指条明路。胡宗宪就给高翰文提供了解决方案。

胡宗宪说,既然八字方略是你提出来的,那你就拥有独家解释权。因此,如何改稻为桑、怎样赈济灾民,就是高翰文一句话的事情。

在胡宗宪的点拨之下,高翰文到了巡抚衙门,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他说,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是我高某人的独家专利,所以如何细化措施、落地执行,那都得听我的。

高翰文现场定下了两条实施细则:

一是淳安和建德两个受灾县,土地交易价格不低于三十石一亩;

二是其他未受灾县,土地交易价格不低于五十石一亩。

坦率地讲,这两条规定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真正实现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既定目标。

不幸的是,恰恰是这两条,为高翰文埋下了背锅的伏笔。

在毁堤淹田之前,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三人就曾在背后算过改稻为桑的经济收益。在三人的筹划里,改稻为桑落地要五十万亩桑田,按照每亩十石的价格购买,沈一石需要提前准备五百万石粮食。

贱买良田一事,站在台前的是沈一石,幕后则是郑何杨三人。说白了,买再多的田、挣再多的钱,最终都会流入织造局和浙江地方官员的口袋中。

对此,沈一石是这样说的,“再多的织机、再多的绸行,都是给织造局和各位大人开的。我就是想吞,没有那么大的口,也没有那么大的胆。

沈一石的话说得很直接,他看似家财万贯,实则是国有资产,他不过是御用的白手套。郑何的背后是严家父子,杨金水的背后是吕芳,吕芳的背后是嘉靖。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高翰文用短短的八个字就断了皇帝、宦官、严党的财路,将自己置于几乎所有人的对立面。

明明大家都指望借着改稻为桑的春风,趁机贪一笔、捞一把,赚个盆满钵溢的。凭什么你一句话,我们就要损失即将到手的银子?

我醋都准备好了,你说饺子不包了?这简直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天若有情天亦老,你不背锅谁背锅。从高翰文选择不合作开始,他就成了背锅的不二人选。

如此看来,胡宗宪不是在帮高翰文,而是将他推入了火坑。难道这又是一个官场老狐狸,戏耍铁憨憨新人的故事?

其实,胡宗宪早就为高翰文想好了退路。在驿站与高翰文畅谈的当天,胡宗宪不仅给出了解决方案,还曾对高翰文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如果郑泌昌、何茂才他们不愿意,你就可以以钦使的名义上奏,让朝廷拿主意,不要自己拿主意!

遇事不决,问题上交——宦海浮沉半生的胡宗宪,给出的建议十分中肯。一旦杨金水、郑泌昌们不愿意高价买田,那就将皮球踢给嘉靖。毕竟,他不仅是最高决策者,也是最大受益人。

改不改、怎样改,这样无解的难题,只有出题人自己才能应对。

只是,人有千算,天有一算。胡宗宪算到了一切,唯一没有算到的是,高翰文太菜了。他还没有等来上奏朝廷的机会,就被沈一石的美人计套牢,从此成为被人拿捏的工具。

高翰文,人菜话又多,凭实力背锅。

内容分享:
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