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中国经济的表现是产能过剩,要解决产能过剩,单纯依靠国内的超大市场,刺激消费,很可能是劳而无功。

  因为,中国的消费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劲?

  是我们的人口不够庞大吗?当然不是,一部美国电影是这样表述中国人口的,男主角无比的愤怒,他形容到,如果愤怒是人口,那我就是中国。

  但是,十四亿人口的中国,消费总量远在美国三亿人口之下,也就是说,中国超大的不是消费,是人口。

  为什么消费难以刺激起来?

  说到底,还是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偏低了。这又是个什么概念,这并不是说中国老百姓越来越穷了,说的是在中国高增长的阶段,居民收入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财政主导的社会分配,也没有努力去实现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于是,积累与收入不平衡了。而经济的本质就在于平衡。

  曾经,中国受益于WTO,过剩的产能通过出口输出了,现在,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时反回来,需要国内来消化外向型生产的产能,本来也不太可能。

  再加上两极分化,穷人的消费倾向很高但是没钱,富人的消费倾向很低但是钱多,收入分配不平等降低了总消费的需求;穷人的劳动工资占比太高,资产性收入太少,对未来缺少预期就会在消费上趋向于保守。也正因为两极分化,也正因为资产性收入太少,正因为没有社会保障对医疗、教育、养老的强有力支持,那么,在一个缺少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的时代,普通人的消费会变得更为理性。

  中国的消费市场,看起来春节人头攒动,但消费却在降级。

  这意味着,中国将面对一个长周期,一个消费周期性的疲软中,不可能快速平抑两极分化,提升资产性收入和社会保障机制。《报告》提出提高农村养老金每月20元,这个量级算是一种长期性的背书吧。

  那么,比较之下,最强的路径是通过财政主导的分配,提升社会保障体系。

  但更深刻的矛盾在于,财政也很缺钱,而且量级很大,要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才能保持正常运转;而且,债务还会继续叠加,长期叠加;财政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又如何实行免费的社会保障?

  主流媒体在呼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很必要,中国经济也并没有真正衰退,但是,也要面对一个基本的事实,这就是高增长周期结束了,未来的主题将是一个化债,是一个逐渐提高居民收入在GDP占比的长周期。

  普通人一定要做好一件事,保住职岗,下了班再痛骂万恶的资本家也来得及。

内容分享:
【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