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淮海战役激战正酣,国共两军斗志昂扬。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之上,一幕又一幕壮烈的战役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
彼时,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国民党12兵团困守于双堆集,面临绝境。黄维挥师驰援,欲突围而出,谋求一线生机。惟命运弄人,终致溃败,唯副司令胡琏,独自冲出重围。身负重伤,虽伤痕累累,然志不改,初愈之后,再战沙场。
岁月流转,至一九四九年六月,金门战火频燃,十兵团二十八军踏浪而至,登陆金门,战火连天。李良荣将军虽身居要职,军中英杰,然久居幕后,军衔不及,兵力不强。面对解放军猛攻,险象环生,几欲披靡。然黄埔一期得胡琏率领援军,扭转了战局。
金门战役过后,胡琏率领之12兵团即改编为“金门防卫司令部”,身被任命为“金门防卫司令”。自一九四九年十月起,长驻金门九载,守卫金门。士兵如潮,将士如云,举世称誉,赞誉之声,盖称之曰“金门王”。
时至一九五八年,胡琏蒋介石鼎力提拔,担任“陆军副总司令”。然三年后,抵兵权虚位,升迁无望。有趣者在于,其后继者刘安祺、高魁元皆晋升为“陆军总司令”,而胡琏仅为“陆军副总司令”,实则令人不解。
蒋介石之所以未能将胡琏晋升为“陆军总司令”,实乃出于胡琏将军个人之风格所致。胡琏将军不以阿谀逢迎为己任,与孙立人将军堪为一辈。二者皆慈爱士卒,乃真将之风范,然在同僚关系之处,则屡显笨拙。彼等不善阿谀逢迎,故晋升之路难行。
胡琏担任“金门防卫司令”期间,蒋经国奉父谕视察金门,降临机场之时,诸大小官员纷纷迎接。唯胡琏将军独坐指挥部,不迎蒋经国将军。后蒋经国特为致函胡将军,赞其有加。然胡将军始终风雨不改,不徇私情,不主动迎接来访高官。此举与孙立人将军异曲同工,然孙将军尤甚。蒋经国拜孙将军时,孙将军径自扭首一侧,毫不示意。
将军之性,有长有短。善率兵马作战,乃长;然处身晋升之途,则阻滞不已。依胡将军“金门王”之功,晋升“陆军总司令”几可预见。惟将军不好谄谀,不善处理同僚,致令其只能屈居“陆军副总司令”之位。且不久后,蒋介石解除其兵权,宛若古人云“兔死狗烹”,实属不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