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8月,辽宁的一档综艺节目,来了一位哈佛高材生的妈妈,她的儿子此前已经取得了我国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曝光儿子真实身世,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而这位妈妈是湖北一所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因为身体不好,上大学的时候还经常被同学们戏称为“林妹妹”。她生下孩子后,丈夫就离开了,当主持人问起男主人公,表情失落又平静。
她中肯的回答道:“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我当时是非常坚定的留下这个孩子。但是他爸爸呢,就比较理智,他就愿意放弃,他当时就说了一句’你要是不放弃,将来你管’,所以他就自动退出了。”
那这位“哈佛学霸”的父亲为什么要抛妻弃子离开呢呢?这还要从儿子惊人的身世说起。
痛苦的争执
1988年,湖北一家医院换班的时候,一个孕妇已经开始生产,她世痛苦的在病床上躺了很久,终于等来了医生。
不一会,孩子呱呱坠地,却没有任何声响,医生检查完后,惋惜地告诉他们:“因为宫内窒息,孩子是重度脑瘫,没抢救价值了.......救下来也非瘫即傻。”
孕妇眼前一黑,感觉天好像塌下来了,孩子的父亲比较理智,他选择了放弃,只需要拔掉输氧管,几分钟就可以解决。
就在医生动手前,孕妇忽然坚定的告诉医生,她要留下这个孩子,丈夫在一边看着她,好像在看一个疯子。
他心里想,这个孩子可能一生都生活无法自理,留下他就意味着可能要照顾他一辈子,现在自己和妻子还年轻,完全没有必要赌上一切留下他。
丈夫对一意孤行的妻子放狠话:“你要养,就自己养!我反正管不了。”但孩子的母亲依旧坚定地选择了留下他。
医生得到孕妇肯定的回答后,开始尽全力抢救孩子,但孩子出生就没有声音,要救回来谈何容易。孩子的母亲醒来后就每天守在一旁祈祷,希望他能张口出个声,希望他在世界留个声音。
可惜的是,他一直像只小猫一样脆弱地躺在被子里,没有任何动作,也发不出任何声音,随时都有可能死去。医生已经接连发了5张病危通知书,可母亲依旧没有放弃。
煎熬的等待
这个一直等在孩子旁边的母亲叫做邹翃燕,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她坚定的身影在此时散发出了神圣的光辉。
她在病床前等了3天,孩子依旧没有任何动静,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快要熬不下去了,可看着儿子稚嫩的脸颊,她又再次鼓起勇气。
就这样,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孩子终于发出第一声啼哭,邹翃燕没忍住哭了出来,这一刻,她觉得之前的一切煎熬和等待都值得。
孩子挺过来了,邹翃燕为他取名丁丁(第二个字念“zheng”一声),来自《诗经·伐木》里的诗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就是伐木的声音,她希望儿子至少能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声音和痕迹,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诚挚的祝愿。
虽然孩子活下来了,但大脑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以后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智力障碍,一种是运动神经受损,最后一种是前两种都有。
如果孩子以后有智力障碍,就意味着他以后的生活都可能无法自理,也没有办法娶妻生子,也就是说邹翃燕要照顾他一辈子。
邹翃燕愿意照顾他一辈子,没有任何怨言,但在她老去之后呢?邹翃燕无法想象如果儿子有智力障碍失去自己后的生活。
而如果是运动神经受损,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智力是正常的,只是没有办法像普通人一样跑跳和正常运动、生活。
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邹翃燕需要在孩子幼年的生活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训练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要他能学会最基本的动作,以后就能更好地照顾自己。
最后一种就是运动神经受损的同时,还有智力障碍,这是最坏的情况,也是邹翃燕最不希望孩子出现的情况。
但现在他还小,无法确定会是哪一种情况,只能耐心等待孩子再大一点。邹翃燕觉得,等待宣判的那个时候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砍下来。
随着丁丁一天天长大,他的行为也越来越与众不同,其他孩子三个月已经能手舞足蹈的对着长辈叫喊了,他连最基本的挪动一下都显得吃力。
吃力的成长
而等他长大一点,脑袋还抬不起来,邹翃燕就指着墙上的气球,告诉他这是红色、这是绿色、这是蓝色......有一天,她心血来潮指着一个红色的气球问孩子:“豆豆,这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孩子小名叫豆豆)
丁丁的头和身体动不了,但他的眼睛居然放在红色气球上,邹翃燕开心坏了,她知道这也许是意外,但就算如此她也高兴。
之后,邹翃燕带着孩子认颜色,结果她发现孩子每次都能认对,心里认定孩子智力正常,这也意味着他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和生活的机会。
孩子再长大一点,邹翃燕就带他去做了智力测试,测试的结果没有让她失望,丁丁是智力是正常的。可惜的是,他的运动神经损坏了,一岁还不会爬,两岁了手也没什么力气。
为了训练丁丁双手的抓握能力,邹翃燕开始对他进行撕纸训练。她经常将废弃的试卷带回家给丁丁训练,刚开始他拿都拿不稳,后来就能将一张卷子撕成两半了。
在母亲一天天训练下,他从一次撕一张纸到两张,再到三张、四张,抓握能力越来越强,慢慢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
丁丁在长大一点的时候,邹翃燕开始教他用筷子,这对他来说是个大工程,经常弄得满身都是。有一次他发脾气将筷子丢了,说不学了,但母亲严厉的制止他。
奶奶看不下去,劝邹翃燕让他用勺子,但邹翃燕却告诉儿子:“你生活在中国,这里所有人都用筷子,如果你学不会用筷子,以后就要一次又一次的和别人解释,你是脑瘫。”
于是,丁丁又将筷子捡起来,足足用了一年时间,他才学会熟练使用。
此外,邹翃燕了解到3到6岁是孩子恢复运动机能的关键期,于是开始按时送孩子去做理疗,风雨无阻。但当时我国医疗水平没有现在发达,做理疗很痛。
尤其是一个叫做“卷皮”的步骤,要把使劲儿把皮肤提起来再放下去,越使力效果越好。这种痛苦很多大人都受不了,更不要说孩子了。
丁丁经常都是边做边哭,而且,这个理疗还不是做一次两次就可以的,每过两天就要做一次。有时候孩子受不了,跟妈妈说:“好痛,我不舒服,我不去好不好?”
但都被邹翃燕拒绝了,她对丁丁说:“不仅是你疼,妈妈也疼。”说完之后依旧每天亲自带孩子去医院。
有一次,去医院的时候正碰上下雨天,自行车掉到泥土里,丁丁不小心摔倒了,她连忙去扶,然后自行车也倒了。
她磕磕绊绊带着孩子到医院的时候,母子俩满身都是泥土。医生看到他们狼狈的模样,劝道:“下雨的时候一次两次不来没关系。”
但邹翃燕坚持按时带孩子来,因为在她心里,丁丁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别说是下雨,就是天上下刀子都阻止不了她带孩子做理疗。
有一次她发烧到40多度,想起来今天还要送孩子去理疗,就硬撑着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将孩子送到医院。而且,邹翃燕带孩子去得多了,就自己学会了按摩,经常会自己给孩子按。
就这样,丁丁慢慢长大,除了运动的时候能看出来问题,其他时候和普通的小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