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1972年1月10日,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即将举行!

天气非常的寒冷,毛主席的突然到来,让在场的所有人心头轰然。在追悼会的现场,有一幅长达72个字的挽联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仗剑从云做干城,忠心不易。军生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寥寥数十字,生动而又准确地勾画出了陈毅元帅的一生,词字讲究异常,语句铿锵有力。看完之后,毛主席连声赞道:"写得好!写得好啊!"

随即毛主席就向张茜询问道:"这撰联者是什么人啊?"张茜回答道:"是张伯驹!他就是那位把传世第一的字和传世最古的卷轴画捐赠给国家的那个人!"

张茜趁机将张伯驹的一些近况赶紧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完之后,对周恩来总理说道:"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保护。"周总理赶紧大声地说道:"一定照主席的指示办!"声音传遍整个灵堂之中。

张伯驹宁死不卖国家宝藏

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直隶总督张振芳的儿子,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侄儿,家世显赫,名噪一时。这样身世的张伯驹,不管是从政亦或者是从军,足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身为官宦之后的张伯驹对于这些都不感兴趣,他不喜官场之上的尔虞我诈、阿谀奉承,更看不惯军队里的各种不良之风,但却又恰恰出生在了这样的一片乱世之中,对于生性淡薄的张伯驹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已经注定的生不逢时。

1927年,30岁的张伯驹毅然脱下了一身的戎装,放弃仕途开始了经商之路。在担任盐业银行常务董事的期间,张伯驹开始收藏中国古代的书画。

最初的时候张伯驹的收藏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后来为了保护中华文明不流失到海外,张伯驹竭尽全力,即便是为此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张伯驹从小就有"神童"的称号,七岁进入私塾学习,九岁就能出口成诗,不仅如此,张伯驹还有着过目不忘的惊人本领,他曾经在朋友的家里翻看过一本书,很多天过去之后,他的朋友已经没有丝毫印象的一本书,他却还能将书中的大部分都背诵出来。

对于古代的诗词字画,才华横溢的张伯驹更是非常的喜爱。

1935年,39岁的张伯驹将小自己18岁的潘素纳为妾室,从此两人相濡以沫,恩爱一生,在张伯驹的熏染之下,这位"苏杭第一美女"最终成为了享誉帝京的著名画家,由此可见一斑,张伯驹本身的才华是何等的出众。

如此才华资质之下的张伯驹,似乎天生就该成为一个出色的收藏家。人们收藏字画无外乎两个目的,一为财,二为才,张伯驹显示是为了后者。

《平复帖》是西晋陆机的一幅手写真迹,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比王羲之的真迹还要早上1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并且真实可信的名家法帖,对于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被誉为是"中华第一帖"。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平复帖》从皇室流传了出来,最终到了溥仪的堂兄溥儒的手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溥儒的母亲重病,没钱治病,这才将自己收藏的《平复帖》拿了出来,张伯驹得知之后,立马来到了溥儒的面前,出价4万块大洋将其购买到手。

1941年,张伯驹手中有《平复帖》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即被人绑架,绑匪向张家索要200万赎人,少一分都不行。在明知张家拿不出这么多钱的情况之下,绑匪这才提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用《平复帖》来交换。

得知这一消息的张伯驹,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随后开始绝食示威。在一次与妻子侥幸的接触之中,张伯驹对潘素说道:"怎么救?救不救都不要紧,但是一定要保护好我的藏品,如果变卖了字画来赎我,那我死也不出去!"

最后,绑匪见张伯驹誓死不从,最后只能无奈的"降价",将赎金降到了40万大洋,在张家和潘素的多出筹措之下,这才将张伯驹救了回来。

这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并没有影响到张伯驹的收藏,在离开了上海之后,张伯驹为了能够拿到李白的真迹以及杜牧的手卷,更是将自家在京津两地的多出房产全部变卖。

1946年,张伯驹为了不让有"天下第一画卷"之称的《游春图》流失海外,忍痛将自家河南的千亩良田全部变卖,更是将自家那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李莲英宅院卖掉,这才凑足了220两黄金,买下了《游春图》。

后来,蒋介石曾经向张伯驹提出,自己愿意出500两黄金买下这幅《游春图》,但是却被张伯驹一口回绝,张伯驹宁可倾家荡产,也绝不变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藏。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被张伯驹先生视若生命的传世珍宝,被他全部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馆,即便是今天,这些传世的珍宝仍然是故宫博物馆里最珍贵的镇馆之宝,毫不夸张的说,半个故宫博物馆内的藏品都是张伯驹先生捐赠的。

张伯驹曾经这样说过:"书画界古人性灵之所托,中华民族的文化居世界先位,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史,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寄托,我所购买的藏品,收购的字画,不为金钱名利,只求他们不要流出国外。"

被定为"右派",得元帅关心

1957年初夏,陈毅来到北海参观明清书画作品的展览会,会上展出了很多的名家字迹,品位极高,陈毅也非常的高兴。

工作人员在介绍中说道,这次的展览会是由张伯驹老人牵的头,联络了很多收藏家以及相关部门联合举办,其中很多的真迹都是张伯驹老人捐献的,陈毅对于张伯驹大加赞扬了一番。

不久之后,陈毅特意将张伯驹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一叙。见面之后,陈毅紧握着张伯驹的说道:"你为国家文物所作的贡献令人敬佩不已,展览会也办得很有意义,能唤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你的词颇有北宋之风,情采可观,不可多得啊!"

张伯驹则是拘谨的说道:"陈老总过奖了,其实,我也一直都很喜欢陈老总的诗,非常羡慕陈老总豪爽、旷达的诗风,今天相见恨晚呐!"陈毅笑着说道:"噢!原来我们两人已经神交许久了啊!"

两人相视之间一同哈哈大笑,在这笑声之中,张伯驹的紧张感也烟消云散了。两人交谈了很长的时间,陈老总非常的喜欢下围棋,张伯驹同样也是棋中好手,两人不禁要切磋一番。

不久之后,张伯驹被定为了"右派",陈毅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非常的不安,他多次反应张伯驹不可能是"右派"的意见,但是都没有得到解决。

1960年,陈毅的老朋友,吉林省省委书记于毅夫来到北京开会,在两人的交谈之中,陈毅说起了这件事,他说道:"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叫张伯驹,目前的处境不太好,你看能不能在吉林给他安排一下工作?"于毅夫了解情况之后,答应了下来。

回到吉林之后,于毅夫专门找来了省委宣传部的部长宋振庭说了这件事,让他安排一下张伯驹夫妇两人的工作。在得知张伯驹的身份之后,宋振庭非常的高兴,他认为张伯驹夫妇两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他立即派人向北京发出电报邀请二人。

自从被定为"右派"之后,张伯驹的家中几乎和外界断了联系,在接到第一封电报之后,张伯驹根本不信,夫妇两人商议再等等再说,可能寄错了,在接到第二封电报之后,张伯驹这才相信是邀请自己的。

但是张伯驹夫妇还是担心,他们害怕对方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定为"右派",所以向宋振庭回了一封电报,表明自己是"右派"的身份。几天之后,宋振庭回复了第三封电报,仅仅只有六个字:"电悉,盼速来吉!"

看到电报之后的张伯驹狂喜不已,终于有了一丝解脱的轻松。

在离开北京之前,张伯驹想着无论如何要向陈毅老总辞行才行。

在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之后,张伯驹的心也吊了起来,他不知道陈毅老总是不是还记得自己,此时的他更不知道,吉林的工作还是陈老总的安排。

一天傍晚,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停在了张家的大宅门口,来人笑着对张伯驹说道:"陈老总特派我来接张先生和夫人前去家中叙谈,二位请上车吧!"

内容分享:
【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