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与陈毅元帅有着深厚的友谊。陈毅元帅欣赏张伯驹的才华和贡献,并在他困难时伸出援手。张伯驹在陈毅逝世后悲痛欲绝,但陈毅的挽联在追悼会上受到毛泽东的赞赏,为张伯驹带来了转机。张伯驹最终成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感激陈毅元帅的恩情。
1972年1月6日,身患肠癌的陈毅元帅不幸逝世,他的妻子张茜同志忍着悲伤立刻将消息送给陈毅生前的至交好友张伯驹。
74岁的张伯驹骤然闻此噩耗,悲痛得晕了过去,醒来后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捶胸顿足,泪如雨下。
因为本就身患重病,张伯驹没法在第一时间见老朋友的最后一面,自1962年与陈毅元帅一别后没承想竟是永别,知音难再见。
张伯驹深感遗憾,只能含泪写下一副饱含崇敬和爱戴的挽联,连同花圈一道托人转交给张茜。
后来也是这一副挽联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被毛泽东一眼看中,从而一举改变了张伯驹的晚年生活,这又是一场怎样的人生际遇呢?
与陈毅将军的缘起
张伯驹早年与张学良、溥侗(溥仪堂兄)、袁克文(袁世凯之子)并称民国四公子,是有名的贵族公子哥,但并没有纨绔公子之态,反而精于诗词,善于文史,名噪一时。
张伯驹的父亲曾是进士,官至清朝直隶总督,父亲去世以后,张伯驹并没有流连于官场的生活,国民党多次以功名利禄相邀请,都被张伯驹拒绝。
远离官场后张伯驹一心投入了他喜爱的文化界,尤其喜欢收集字画书帖,即便在战争年代也将珍藏的字画妥善保存。
但就是这样一个将字画视若生命的人却在1956年将这些文物悉数捐赠给了国家,张伯驹谈及捐赠一事,曾万分喜悦道:“此则终了夙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陈毅元帅听闻此事后,对张伯驹大加赞赏,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见面。
直到1957年初夏,陈毅参观了一场明清书画展,工作人员介绍道:“此次书画展就是张伯驹先生牵的头,展馆中的许多藏品都来自先生的捐赠。”
听到这里,陈毅不住地点头,对张伯驹更加赞赏。
于是不日便邀请张伯驹到自己的家里来做客,接到邀请的张伯驹也是兴奋异常。
要知道自己早就拜读过陈毅元帅的诗句,很是喜欢陈毅的诗风,怪不得皆称赞陈毅元帅武能横刀立马,文能运笔定乾坤,对于此次见面,张伯驹十分期待。
两人一见面,陈毅元帅便一把握住了张伯驹的手,“你为保护国家文物所做的贡献令人敬佩,展览会办得也很有意义,能唤起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
张伯驹亦回握住陈毅元帅的手,诚挚道:“陈老总过奖了,其实我一直很喜欢陈老总的诗,非常羡慕陈老总豪爽、开旷、豁达的诗风,今日是相见恨晚!”
陈毅闻言大笑,打趣道:“看来我们神交已久。”
两人随即开始热烈交谈,交谈中发现两人志趣爱好极为相投,兴起时陈毅元帅更是拉着张伯驹下了一盘又一盘的棋。
这两个人一见如故,仿佛多年老友,也是这次两人的接触之后为陈毅元帅在张伯驹困难时伸出援手做了铺垫。
张伯驹后半生的“贵人”
前半生富贵荣华享尽,后半生却坎坷多灾,颠沛流离,1958年张伯驹遭难,家道中落,连生活都难以为继。
其实这个时候张伯驹可以向陈毅元帅求援,陈毅元帅事务繁忙,张伯驹虽然不常和元帅见面,但两人也是时时通信,感情愈发深厚,已经到了互相引为知己的地步。
按说,如果这时张伯驹去信跟元帅提一提自己的现状,陈毅元帅绝不会放着老友不管,但一封封的来往书信中,张伯驹对自己的现状和遭遇只字未提。
可陈毅元帅还是得知了这一消息,知道友人的遭遇后,陈老总立刻上了心,却苦于没有好的机会可以帮到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