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今天依旧不追热点。

  作为自媒体,我们为什么放弃流量不追热点,反而要来写地方债、城中村改造、房地产历史任务的系列文章呢?

  因为我认为,楼市问题除了库存周期、货币周期的叠加因素外,还有一个不被大家熟知的因素,就是:

  结构性问题。

  什么是结构性问题?

  就是过去20多年积弊的债务问题,也是当前最紧要的问题。

  尤其是债务问题带来的“负财富效益”,正深刻的影响着我们。

  什么是负财富效益?

  从房地产角度看,过去20多年的私人房产的财富积累达到了500万亿人民币,但楼市暴跌之下,很多房产已经是“负资产”;

  换句话说,负财富效益让中产阶层集体返贫!‍‍

  从房企角度看,中国当前的城镇化率和人口规模,房产的成交中枢最低应该在8万亿。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推算2025年楼市的成交规模将降至8万亿以下。

  所以,房地产全行业都处于超跌的状态,这也是负财富效益。

  如果把负财富效益具象到我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那么“负”财富效益就是:

  1、降薪、裁员;

  2、房地产价格下跌;

  3、股票和大宗资产价格下跌;

  4、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

  正是负财富效益,让更多人进入到观望、迟疑的消费状态,从而抑制了经济活动、物价,而这些又进一步影响了普通人的消费观。

  换句话说,只有我们解决了债务问题,通过去杠杆完成债务重组,我们的大环境才能真正触底,这些负财富效益才会消失。

  01

  昨天的文章写了地方债的由来和成因, 今天主要和大家说说地方债的现状。

  首先,地方债到底有多大规模。

  中国负债主体有四个,分别是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债,其中政府债分为地方城市债务和zy债务。

  从债务总量和化债难度角度看,债务的焦点就是地方债。

  而地方债又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

  什么是显性债务?

  就是公开途径,经过财务部批准、公开市场发行的地方城市债券;

  截止2023年第三季度,地方城市显性的债务规模是38.73万亿;

  这个数据是官方公布,属于有据可查。

  什么是隐性债务呢?

  就是咱们天天看新闻,无法兑付的城投公司债务。

  啥是城投债呢?

  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地方城市以财政收入为担保,为了“政府性公司”的城投公司,向银行和老百姓用债券募集的资金。‍‍‍‍‍‍‍

  城投债之所以成为“头疼大事”,就是因为很多城投债都是多头高息借贷,产权交叉借贷,其借贷的抵押物也是城市公共设施桥梁/公路/绿化等等‍‍‍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地方债隐性债务的抵押物,都是无人接手、银行无法变现的“东西wa”。‍‍‍‍‍‍‍

  更关键的是:这些隐性债务的借贷利息都很高,甚至有些达到8%到15%范围。‍‍

  关于隐性债务,并没有公开的数据,

  不过呢,根据国家金融实验室的相关数据看,截止于2022年地方城市隐性债务的总规模与GDP的比重达到了73%。

  2023年我们的GDP总额是126万亿,按照70%的比例推算大概是88.2万亿(另有数据65万亿)。

  那么,隐性债务88.2万亿+显性债务38.73万亿=126.93万亿

  这也是标题127万亿的由来!也是地方债的大概总量。

  其次,偿债压力之下的地方城市。

  为什么开篇就说地方债是最突出的问题呢?

  因为地方债的风险就是收入减少,欠债增多;‍‍‍‍‍‍‍‍‍‍‍

  从地方城市角度看,这地方债属于“偿还”的欠款,尽管地方债具有永续债的特征,但127万亿的天量债务,也是必须偿还的。

  可是,偿债的钱从哪里来呢?

  毕竟2023年我们的GDP总额也不过126万亿啊!

  众所周知,在过去,地方城市的财政收入和偿债,一方面依靠“以旧还新”的借贷,另外一方面依赖房地产行业的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收!

  但目前的情况,土地出让金已经大幅下降。

  2023年地方城市土地出让金比2022年减少了8858亿。

  而这仅仅是地方城市财政收支现状的冰山一角。‍

  来,再看一组数据。

  目前省级城市中,仅有上海/北京/广东的财政自给率在70%以上。‍‍‍‍‍‍‍‍

  截止2023年,22个省市的财政自给率尚且不足50%‍‍

  所以,地方城市的“难”在于,基于债务的本息,刚性支出逐年增长,但基于收入,不仅谈不上增长,还因为房地产行业下跌而下跌。‍‍‍‍‍‍‍‍‍‍‍

  地方债的问题,含蓄的说,就是“财政收支问题凸显”,不含蓄的说,就是天量地方债牵扯地方城市和企业/牵扯企业和企业/企业和银行的债务链条。‍‍‍

  换句话说,房企/银行/信托/城投公司/都是这债务链条的一部分,一旦坏账集中出现,就会冲击金融系统。‍‍‍‍‍

  为什么说地方债是2024年的重点?‍‍‍‍‍‍

  因为一旦地方城市无法偿还隐形债务,就会导致大量的债券购买者亏本,从而导致放贷银行产生大量的坏账。

  其实大银行还无所谓,但地方债的隐性债务主要是地方性小银行的借贷,而地方小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极低,很有可能因为地方债无法刚性兑付,导致小银行与储户也无法“刚性兑付”的局面。

  房产作为家庭最大财富,首付30%,按揭贷款70%本质上是一种负债行为,我们该如何理解负债?如何选择贷款可以看文章《》

  02‍

  文章至此,大家或许会问:地方债借新还旧不可以吗?央行印钱不可以吗?之前不就有低息,将地方债续期20年的事情吗?‍‍

  可我告诉大家,如果真的如此容易,就不会有人大喊“地方债是2024年的犀牛了”。‍‍‍‍‍

  我告诉大家,地方债的问题棘手之处就在于:刚性兑付!‍‍‍‍‍‍‍‍‍‍

  什么是刚性兑付?

  就是哪怕杀鸡取卵,你也必须得把鸡杀了,把卵还给人家。

  我呢,就从几个维度说说,解决天量地方债的几种思路对于咱们普通人的影响!

  首先,地方债是否可以变成“永续债”,就是不断的降低利息,不断的借新还旧呢?‍‍

  答案肯定是可以的。

  比如2023年9月内蒙古的债券就是如此。

  但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借新还旧有多困难,而是很多城市的地方债即便可以“借新”,但“借新”的钱也不够偿还利息。。

  比如地方债隐性债务的代表,贵州。

  贵州负责2万亿,按照3%的利息计算,每年都要600亿,而贵州的财政收入只有1900亿。‍‍‍‍‍‍‍

  也就是说,贵州每年进项的收入中有33%必须偿还利息。‍‍

  所以,即便降低利率,即便把城投债变成永续债无限循环,可这利息也是需要支付的。‍‍‍‍‍‍‍

  这就带来第二个连锁问题:即便是永续债,这利息也没办法变成0‍‍‍

  尽管利息可以由4%降至3%,由3%降至2%,但利息没办法低于1.5%,因为银行本身也存在成本。‍‍

  为什么咱们的M2都到了300万亿,这市场中还是缺钱呢?‍‍

  因为大量的“货币”变成了各种债务的利息,这也是资金空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央行印钱解决问题可以吗。‍‍

  答案是少量或许可行,但如果为了还债大量印钞后果严重。

  我告诉大家,央行印钱真不是大家想象的“按开关,启动印钱”这么简单。

  理论上,央行可以购买银行的“地方债”抵押物,也叫资产包,或者地方城市发债,央行购买,然后地方城市拿钱还债。‍‍‍‍

  但宪法规定,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是违法的。

  同时,问题的关键在于,央行如果按照127万亿的地方债来印钱,那么结果就是恶性通胀。‍‍‍‍‍‍‍

  大家要明白,只要央行发一张新钱,原有市面上的货币就会被稀释,或者说购买力下降。

  所以,现在的地方债就是“借钱一直爽,化债两行泪”的情况。‍‍‍‍‍‍‍

  化债,说起来简单,可实际情况是化债的“法宝”处处受局限。

  说起来,化债的方法很多,比如资产注入/比如债务置换/比如.....‍‍‍‍‍‍‍‍‍‍

  但从目前的效果看,真实的情况却是:很多地方城市“已经无米下锅”,地方债风险仍然摆在面前。

  房产作为家庭最大财富,但首付30%,按揭贷款70%本质上是一种负债行为,我们该如何理解负债?如何选择贷款可以看文章《》

  03

  最后,说几点。

  1.房子不仅是房子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了,我们现在的房子,已经不是大家理解的物理空间的建筑了。‍‍‍‍‍‍‍‍‍‍‍‍‍‍‍‍‍‍‍‍

  现在的房子一头连着地方城市,一头连着金融。‍

  毫不夸张的讲,我们的行政体系/金融体系就是围绕土地批租制度建立的。‍‍‍‍‍‍‍‍‍‍‍‍‍‍‍‍‍‍‍

  所以,每当有人说房价如葱,我都感觉好笑。

  因为在我们现有的体系中,房子可以涨,可以跌,但就是不能没有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普涨的行情确实没有了,但只要这样的底层逻辑存在,中国的房子就不可能“房价如葱”。

  2.债务货币化

  化债的举措可以有很多,但方向只有两个:

  1、债务货币化通过通胀稀释债务,2、时间换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债务货币化是唯一的途径

  3.通胀的必然

  之前告诉你们一定会不限购不限贷,让你们等政策出来去不限购城市抄底,你们怀疑;之前告诉你们房价不遵循人口递减原则,让你们买房,你们说房价如葱.........

  现在好了,为解决难题,咱们迟早都会 提高铸币技术,让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让部落里面的草民财富增加,让通胀稀释债务。

  然后,顺便让愤青们涨工资。

  愤青们呢?

  吃着100元一碗的阳春面,捏着不断贬值的票子,干着996的工作,然后在风中大喊“终有一日,房价如葱”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重点城市房子价格涨回来不是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廉价的一切都会消失。

  大家记住这句话。

  未来不仅租金涨,社保缴存基数涨、大家的工资也会涨。

  未来,必然是一个“万物皆涨”的时代!‍‍‍‍

内容分享:
【腾讯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流量包1分钱起,负载均衡7.3折起,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速来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