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马江博,关注我,看清形势,看到趋势。
坑了无数人的“金交所”们,终于迎来关门大吉。
3月25号,湖南、辽宁、西安、重庆四地先后发布公告,取消本地金交所的业务资质,已有的金交所已经取缔,未来也不再新增。
而根据证券时报的披露,这只是开始,未来全国所有省份都将取缔金交所,这也意味着,整个金交所行业将迎来团灭倒计时。
大家肯定一脸懵逼,这是啥意思,啥是金交所啊,咋就团灭了?
核心就是一个字:乱。乱象丛生,乱到没边。
金交所当初成立目的是便利不良资产转让,就是方便地方政府和银行等机构把不良资产通过这个交易所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一般都是地方上自己设立的,而不是中央统一把关的。
初批成立的金交所业务问题比较大。一个是银行间市场发展成熟,金融机构更愿意去银行间市场转让abs、clo等资产;而另一块的司法拍卖业务,竞争者太多,比如阿里、京东这些平台都可以做,金交所也捞不到油水。
两重挤兑之下,金交所,可以说已经没米下锅了。在生存压力之下,他们选择剑走偏门,走向了如今看来臭名昭著的“摘挂牌业务”,也就是做各种非标融资。
翻译成人话,就是各种企业缺钱想融资,金交所就帮他们的债权做成理财产品卖给投资者。这样下来,企业拿到了融资,投资人获得了收益,而金交所赚到了好处费,堪称完美。
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关键是,只要有钱赚,金交所就来者不拒,不把关也不注重风险,放任自流。
说几个经典的大手笔,都是金交所的杰作:
1.P2P、现金贷,2015年的股灾和P2P暴雷还记忆犹新吧,多少人倾家荡产。
2.币圈ICO,就是给虚拟货币融资,很多都涉及洗钱。
3.房企理财,大到恒大、融创,小到各地的中小房企,在当年都对资金近乎饥渴,但偏偏因为宏观调控,股票融资受阻,债券、信托又风控严格;于是效率高、毫无风控的金交所成了香饽饽,各大房企通过金交所获得了以万亿计价的融资,而毫无疑问,金交所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在强赚钱效应下,各地政府纷纷跟风,开办自己的金交所,全国一度有超过80家金交所,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缺乏金融资源,更是把这个当做发展机遇。甚至出现了各种没有审批资质就开办的“伪金交所”。
可以说,在市场、政府和房企的催化下:金交所们成了银行外的银行,成了事实上的影子银行。
狂热的成果被少数人攫取的,代价却是所有人承担。
后果非常严重,后遗症非常明显。
从明天系、雪松系的暴雷,到恒大、碧桂园的危机,从政府、央国企的投资打水漂,到普通投资者的血本无归;风险不断扩散,对市场、企业、经济和众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罢免、问责、破产、跳楼的悲剧在重复不断上演。
收割富人也打劫穷人,破坏经济又瞒骗政府,整个国家自上而下都深受其害!
不少人愤怒的质问:监管呢,监管为什么不作为!
不好意思,不是不管,是真管不了:
1)2019年以前是分业监管,证监会管股市,银监会管银行,保监会管保险,三家各司其职,而金交所恰好处在“三不管”的模糊地带,谁都不好直接伸手去管。
2)地方监管等于没有。对地方政府来说,金交所做全国业务是赚全国的钱,但受益的是本地经济,所以,要管=断财路,因此,省内监管=不管。
近年来中央终于意识到了泛金融化的危险性,开始高压严惩,重拳整治。
2021年一行两会联合发布《联席会议部署开展金交所现场检查工作》,开始收紧金交所政策。同年,中央发文,要求各地大力整顿金交所和泛金融危害,严防风险外溢。
2022年,16省国资相继发文,要求化解存量风险后清退当地金交所,大力查处伪金交所。
同时,监管改革也在加速。
2019年以后,中央进行金融监管改革,银监会、保监会合并为银保监会,结束分业监管的纠结时代,开启大一统的混业监管时代。
2023年以后,中央成立金融监管总局加强金融监管。
如今,金交所终于迎来审判终章和落幕时刻,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但,那些受到巨大伤害的无辜者,那些留下的巨大伤疤和痛苦,只能让时间来慢慢宽慰了。
我是马江博,关注我,关注趋势与财富。
为防走失,也请各位顺手关注一下小号“马江博的趋势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