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提到黄克诚,大家多半不陌生。
他被称为“高度近视的千里眼”“共产党人的楷模”,曾被毛主席三次“点将”,无论功绩还是威望都十分不俗。
1980年,他意外得知有上将公款吃喝,当即要求彻查到底,哪怕是自己的老部下也绝不姑息。
当得知对方还有些委屈,他直接一个电话打了过去。
“你现在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
黄克诚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公款风波如何引起又是如何收场的呢?
一 、高度近视的“千里眼”
1902年,黄克诚出生于湖南永兴。
他家中贫苦,父母在地里一年忙到头,收成好的时候也就勉强够一家人饱腹。
稍稍遇到些自然灾害,收成不好,就只能依靠借债度日了。
黄克诚六岁那年,他有个姐姐因为生病看不起,最终选择了上吊。
这给年幼的黄克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改变与抗争的种子,最终促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某种意义来说,黄克诚是“不适合”当兵的。
因为他先天高度近视,鼻梁上那副厚厚的眼镜一旦摘下来,他就“三尺之内难辨人畜”了。
打仗的时候更危险,一旦眼睛被震落他就不得不弯腰寻找,找到后才能继续作战。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是天生的“当兵种子”。
一是他性格勇敢,打起仗来舍生忘死;二是他颇有智慧,不仅善于指挥,而且眼光很长远。
1930年,红五军进攻修水县城,由于敌人占据了地理优势,红五军第五纵队几次冲锋都没能取得战果。
眼看着我军士气要下降,黄克诚主动请缨:
“司令,让我和第八大队来攻!”
此战之前,纵队司令李灿根本就不认识黄克诚,也不知道他能不能行。
不过眼看局势紧迫,黄克诚“勇气可用”,也就同意了让他带队再冲一次。
结果谁也没想到,看起来有些“秀气文弱”的黄克诚扛着钢枪、背着大刀就冲到了最前面。
第一个跳上城墙砍翻敌人,给第八大队打开了缺口,此后带队一番血战,硬生生打下了修水县城!
就连在旁边观战的军长彭德怀,都被这一幕震惊了,事后连忙问身边人,那个戴着眼镜率先冲上城墙的是谁。
后来彭德怀还曾感慨道:
“就是那一仗,让我知道了我军中还有个黄克诚。”
有勇无谋,是难成大事的,可黄克诚不一样,他是“允文允武”的全才。
当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的过程中曾短暂取消政治委员,黄克诚实地考察后指出,这不利于党对军队的领导,也不利于开展革命。
后来,黄克诚又提出“尽量多派队伍到东北去”,得到了朱德、刘少奇等人的一致称赞,当时大家都说:
“黄克诚有谋略眼光,总能和党中央想到一块。”
欣赏黄克诚的,远不止朱德、彭德怀等人,毛主席曾经三次“点将”,对他委以重任。
而黄克诚在三份工作期间,也都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二 、毛主席三次“点将”
毛主席第一次“点将”,是让黄克诚接管天津,负责军管会和市委工作。
那是1948年末,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半个多月,毛主席就提出让黄克诚尽快结束手头上的工作,与其他干部一起跟随东北野战军南下,到天津任职。
选择黄克诚,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量。
一是他出身东北部队且素有威望,二是他个人能力出色,办事沉稳干练,能妥善应对当时天津地区的局面。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地方从反动政府手中摆脱出来,可是在管理大城市方面,我党干部们其实没有太多的经验。
因此如何稳定秩序、消除战争痕迹,并且帮助城市尽快恢复生产,就成为治理的重点。
天津主要是由东北的部队打下来的,黄克诚在约束部队、稳定秩序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再加上他心思缜密,办事妥帖,擅长“边治理边总结”,由他来管理并总结方法是最好的。
后来,毛主席请他当面汇报,两人在双清别墅首次见面,毛主席同他说:
“你能抓实际工作,也能总结经验,这十分难得,天津问题谈完后,我们再来谈你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没错,由于黄克诚在天津表现得极为出色,毛主席此时已经准备让他去湖南全面主持党政军工作了。
湖南是黄克诚和毛主席共同的家乡,毛主席选择他,充分表明了对他的认可。
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压,在谈话结束后,黄克诚就主动告辞了,打算回去准备一番,没想到毛主席把他留了下来。
“不急着离开嘛,你我革命二三十年,却没能一同谈话吃饭,殊为可惜,今天就留下来,吃过饭再走吧。”
于是,两人一起吃了一顿家常菜,菜品很简单,就两菜一汤加一块霉豆腐,两人却吃得极为畅快。
在吃饭的过程中,毛主席也敏锐发现了黄克诚长期忙于工作,身体比较疲劳虚弱,特意叮嘱他要劳逸结合。
九月份两人在政协会议上再次相见,毛主席的第一句话就是:
“克诚啊,你的身体最近有没有好些?”
毛主席的重视与关切,让黄克诚极为感动。
而他也达到了毛主席的预期,成为了“新湖南奠基人”,为当地社会稳定、全面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然而,就在黄克诚在湖南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突然又收到了中央调令,毛主席亲自点名让他到北京工作,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总后勤部刚刚组建,迫切需要有经验、有能力的人主持大局。
毛主席和军委的同志们商量过后一致认为,黄克诚是最佳人选,于是他就这么被选中了。
一开始,黄克诚还有些怀恋故土,不过在得知总后勤部工作开展不顺利后,他立即表示愿意前往,并且还引用了朱德元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戏点到谁谁就唱,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无条件服从党中央一切决定!”
于是在1952年,黄克诚来到北京,继续为新中国建设而奋斗。
在此期间他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不过他一直任劳任怨,从没有喊过苦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组建“中纪委”的决定。
而当时已经70多岁的黄克诚,被推选为中纪委领导,为抓党风而尽心竭力。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这“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老下属身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 、黄克诚抓党风
原来,中纪委成立没多久,黄克诚等人就接到了举报——
在总参工作的杨勇上将为了给李达等人送行,也为了欢迎张震等人调来总参工作,花费400元请他们去京西宾馆吃了顿饭,并以总参名义开了发票。
黄克诚收到消息后十分重视,他当即就同秘书说道:
“《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刚下发没多久,就出了这种事,一定要查清楚,并且要处理,谁的主意就由谁拿钱!”
杨勇听说这件事情后,一开始还不够重视。
再加上当时一起吃饭的不少人请求共同承担责任,饭钱由大家均摊,所以他可能认为此事会低调处理。
可黄克诚在这件事情上的思考很深刻。
“要抓党风,最好从领导干部抓起,而且作风无小事,此事不能轻易揭过!”
考虑到这方面,黄克诚亲自给杨勇打去电话,并且批评道:
“你现在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
杨勇听到这话,心里羞惭,电话挂断后就登门认错了,他诚恳地说道:
“这件事我错了,我愿意作检讨受处分,这是我的主意,之前的花费我会立即补上。”
看到杨勇认错态度良好,黄克诚语重心长地说道:
“杨勇啊,这不只是钱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表率,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和要求,不然还有谁会遵循?”
杨勇听了深受震撼,回去后立刻拿工资补上了饭钱,并且作了严肃检讨,就此事在单位通报。
而大家也深刻认识到黄克诚抓党风的决心,只要违规,不管是谁都没有情面可言。
副总参谋长何其宗后来说过:
“我当年刚到总参工作,就遇到了这件事情,得到了极深的教育,后来在总参工作的时候也牢记这件事……”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得自身硬”。
众人之所以对黄克诚如此“信服”,可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资历、能力和贡献,更是因为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共产党人的楷模”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四 、黄克诚的自我要求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黄克诚退房子”的故事?
也是在《规定》下发后没多久,黄克诚同自己的妻子说道:
“按规定干部只能享受一套公家住房,现在我们有房子了,以前单位给你分配的宿舍,你要还回去。”
唐棣华听完后愣住了,那套三居单元房面积并不大,可是对她来说,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过去一段时间黄克诚不在,她独自带着家人们挤在那套房子里,时间长了也有了深厚的感情,要还回去一时间真有些舍不得。
黄克诚能够体会妻子的心情,不过他还是说道:
“舍不得也要舍,你也是老干部了,这种事情我们要带头做,房子比起党内风气、党的纪律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听到丈夫这么说,妻子立即点了点头,当即表示随后就会去办手续,而这还只是黄克诚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诸多事迹之一。
我们前面提到,由于黄克诚工作起来呕心沥血,时常顾不上休息,所以他的身体状况不太好。
大家都希望他放下工作,去南边休养一番,可是黄克诚担心给地方添麻烦,始终都不肯去。
后来,事情传到了陈云等中央领导那里,中央也是类似的意见。
这下子黄克诚推脱不掉,只能答应了,不过与此同时,他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全程自费,不要任何补助;
第二,精简人员,仅需秘书随行。
第三,除星期天外,家属不能去看他。
中央同意了上述意见,黄克诚才去那边的五号院住了一段时间,不过即使是在此期间,他也没有放下手头工作。
作为党的高级领导人,自我要求严格到如此地步,属实是令人钦佩不已。
说来也有趣,别看黄克诚在战场上勇猛无双,管理地方时策略尽显气魄,一旦涉及人民群众,黄克诚总会“精打细算”,说小心翼翼也不为过。
1941年带领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抗日的时候,黄克诚面临过一个难题:军装军帽需要改,可是要是按照惯例来,恐怕会给苏北人民带来极大负担。
苦思冥想许久,黄克诚有了主意:
“把双层帽箍改成单层,再把上衣从翻领改成直领,裤子的裤腰从中式改成西式,这不就行了吗?粗略计算一下,一个师能省一万多米布料呢!”
后来,黄克诚的策略全军推行,新的军装、帽子不仅更实用了,而且节省了大量布料,唯一的问题就是看起来有些“土”。
有些战士不好意思穿,黄克诚二话不说率先穿了起来,并在大会上表示:
“不习惯,不美观,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现在节约一点,以后能派上大用场,今天的节省,是为了明天的丰富多彩!”
事实证明,黄克诚是正确的,他带领第三师“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就连周总理都夸他是“理财大师”,第三师也得到了苏北民众全力支持。
“有困难,带头上,有要求,带头做”,这就是黄克诚的处事方针,也是所有共产党人不断践行的道路。
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勤俭节约,严格要求自己,向黄克诚等先辈不断学习。
参考资料
《黄克诚抓党风:正人先正己》 学习时报
《黄克诚:毛泽东三次点将的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高度近视的千里眼黄克诚》 学习时报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