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秋,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彻底被美国打开,美军攻击日本本土已咫尺之遥。
从1944年10月开始,美军的B-29轰炸机从塞班岛起飞,对东京进行了多轮空袭。
可美军轰炸了几次后,效果却并不好。
一方面,塞班岛距东京约2300公里。
虽然B-29的最大作战半径是2900公里,但毕竟是强弩之末。
飞行员为了保证航程,不得不减少载弹量,这就使得每架轰炸机最多只能携带3吨炸弹,而这仅仅只是B-29最大载弹量的30%。
并且进行如此长距离的空袭,战斗机也无法全程护航。轰炸机为了安全起见,只能飞到8000米高度投弹。命中率大打折扣。
比如1944年11月24日的一次空袭,美军出动88架轰炸机向东京投下200多吨炸弹,结果连一个有价值的目标都没能命中。
另一方面,塞班岛到东京直线飞行线路的中间位置还有一座硫磺岛。
日军在岛上建有雷达站,并部署了40架战机。
当美军轰炸机从塞班岛起飞时,硫磺岛上的日军不仅可以提前向东京发出预警,并且还能出动战机在中途拦截美军轰炸机,甚至是对塞班岛实施远程攻击。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空袭效果。
面对硫磺岛这个如鲠在喉的存在,尼米兹决定拔掉他。
对此,美军中起初也有质疑声音,一些人觉得围困硫磺岛即可,不必兴师动众。
但后面尼米兹的意见占据了主导。
因为美军若是能占领硫磺岛,好处太多了。
首先,硫磺岛距离东京1100公里,B-29从这里起飞,航程可以减少一半。
这样一来,不仅每架B-29的载弹量能增加一倍,B-24这类战术轰炸机也能参加行动。
其二,航程减少一半,战斗机可以为轰炸机全程护航,轰炸机就不用飞到8000米投弹。命中率也能大大提升。
第三,轰炸机如果在飞行途中受损,可以在硫磺岛紧急降落,减少战机损耗。
既然好处这么多,那就开干吧。
1944年10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了硫磺岛作战计划。
尼米兹原本计划在1944年底发动登陆作战,但因为要协助陆军攻打菲律宾,便延期到了1945年2月。
1945年2月中旬,美军在硫磺岛海域集结了第3、第4、第5,三个陆战师,兵力约6.1万人。
为遣送和支援陆战队作战,美军还集中了400艘战斗舰,500艘运输舰,2000架飞机,将硫磺岛完全孤立。
正式开战之前,尼米兹认为硫磺岛不过是面积仅20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顶多五天就能拿下。
但陆战队总指挥霍兰·史密斯中将在看了航拍照片后,感觉事情并不简单,岛上极可能存在不同寻常的防御系统。
史密斯判断,这将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最难攻占的岛屿,并预计至少要付出2万人伤亡的代价才能拿下硫磺岛。
事实证明,史密斯没有猜错,日军在硫磺岛的布防确实不同于从前。
1944年5月,东京大本营任命栗林忠道为硫黄岛守备司令。
栗林忠道抵达硫磺岛之前,岛上的守军仅有5500人。
虽然大本营后来陆陆续续增派了1.7万援兵和600多门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炮及迫击炮。
可补充来的部队,多是强行征召的老弱残兵。仅有的精锐还是西竹一男爵指挥的战车联队。
像这种烂牌,若是换做牟田口廉也之流来打,肯定三天就玩完了。
不过栗林与牟田口那些个井底之蛙不同,他见过世面,曾在美国和加拿大做过使馆武官,还曾在哈佛大学进修,仔细钻研过美国军事,是日军中少有的熟悉美军特点的高级将领。
栗林忠道
栗林就任司令官后,马上巡查全岛,并清点岛上驻守日军的人员和装备情况。
他认为在美军绝对海空优势面前,滩头作战难以奏效,便不顾日本大本营反对,直接放弃了所有滩头阵地和平缓地带,玩了命的把硫磺岛上仅有的两座山,折钵山和元山给挖空了,建成了一套非常坚固,且四通八达的地下工事。
由于硫磺岛上的火山灰与水泥混合,可以称为非常良好的混凝土。因而折钵山和元山,便被日军改造成了两个超级堡垒。
仅仅只是修工事,显然还不足以应付美军。
栗林忠道很清楚,硫磺岛肯定守不住,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多杀伤美军。
为了提高战斗力,他在美军发起进攻之前,每天都要给士兵上课,教他们怎么打仗。
如近距射击、分兵机动防御、诱伏等战术。要求士兵一定要利用隐蔽工事,等美军靠近到500米时,近距离射击,大量杀伤美军有生力量。
鉴于此前日军在瓜岛、塞班岛无脑发动冲锋,单方面送人头。
栗林还再三强调,严禁自杀式冲锋,号召每一名士兵至少要杀死十个美军。
折钵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