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地主刘继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出于好心赠给朱元璋葬父的一块地,会成为日后的凤阳陵,刘继祖一个善意的举动,换来的是若干年后的惊人回报,给子孙后代带来了无穷的荣华富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还是要多做好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元朝末年,官吏贪污剥削现象愈发严重,加上接二连三的无情天灾,更是把不堪重负的元朝推向了崩溃边缘。

就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里,走出了一个叫朱元璋的人,他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书写自己以及同胞的命运史诗。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赤贫的农家,他的父亲朱五四是给地主做工的长工,朱重八可以算是标准的贫下中农子弟。

和很多封建皇帝相比,朱重八的童年不免黯然失色,他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地主家放牛。

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激昂的少年壮志,朱重八在破败的乡间,整日围绕着温饱这个实际而迫切的问题四下奔波,就这样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五个年头。

一直到朱重八长到十六岁,他都依然待在凤阳那个破败的乡下,日复一日地过着重复的赤贫的生活。

他对未来的一切浑然不觉,更没想过有一天会成为皇帝,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他无法继续消沉下去了。

元至正四年(1344年)的春天,各种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纷纷降临到凤阳这片土地上,使得朱重八那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生活轰然坍塌: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先后感染瘟疫,相继病逝。

朱元璋是个孝子,想好好安葬父母,但是家徒四壁,朱家平时只能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没有立锥之地,现在死了这么多亲人,上哪里找土地埋葬呢?

为了给父母讨一块下葬的地方,迫于无奈,朱元璋不得不整日奔波于街坊邻里之间,哀求他们给一块不大的土地来安葬逝去的亲人。

走投无路的时候,朱元璋敲开了昔日东家老板地主刘德的大门,但是刘德太吝啬,不仅断然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甚至还对朱元璋百般讥讽。

此时的刘德或许不会想到,此时孤苦无依的朱重八日后会成为九五至尊的皇帝。

多年以后,朱元璋当皇帝后回家乡,乡亲们纷纷给他叩头,朱元璋环顾四周乡亲,发现少了一人:前地主刘德。

从南京出发之前,朱元璋脑海中一直在想,那个刘德如今怎么样了呢?

毕竟,在刘德家中跪地磕头求地的情景,是朱元璋认为生命中最大的耻辱。

朱元璋派人把刘德叫了过来,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紧了一下,谁也不知道,接下来朱元璋会不会杀了刘德。

刘德此时看起来就是个又老又猥琐又没见过世面的乡间老头。

刘德见到朱元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边磕头一边口中叨念:主上开恩,恕小的当年有眼不识泰山吧!可怜小的如今也一把年纪了吧!

朱元璋亲自上前,把刘德从地上拉起来,说道:“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这句话大意是说,你别害怕了,当年的事情,我不和你计较了,嫌贫爱富是人之常情,再说了,你当时也不知道我以后会当皇帝。

在场的人,都为朱元璋的宽容大度所感动。

起居注官连忙将朱元璋所说的这段话记载下来,他知道,这段话以后一定会成为一桩历史佳话。

话说回来,当刘德拒绝完朱元璋后,朱元璋只能转身走出刘德家的大门。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正在为难之际,远远地看见一个人骑着毛驴朝这边走来,走近了他才看清,此人正是地主刘德的哥哥刘继祖。

刘继祖和哥哥刘德的性情大不相同,刘德刻薄小气,但是刘继祖宽厚善良,不像刘德那样为富不仁。

刘继祖看着眼前的朱元璋,只见他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瘦弱不堪,此刻朱元璋已经沦落为家破人亡、无依无靠的孤儿,至于明天将何以度日,生死如何,更是难以预料。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还能想到借地葬亲,实在不是一般寻常的少年。

刘继祖当着众人的面,对朱元璋说:“我家有几亩地,你们就把亲人安葬在村南那块坡地上吧!那里的土地虽然不肥沃,但是四周树木遮荫,是块好地方。”

朱元璋和二哥慌忙跪在刘继祖脚下,叩头谢恩,刘继祖摇摇头,叹口气说:“不要谢我了,赶紧回去安葬亲人,让他们早日安息吧!”

朱元璋这才停止叩头,拉起二哥,兄弟俩连忙找出几件破衣烂衫裹了亲人的尸体,抬到坟地草草地埋了,这里就是后来的凤阳陵。

几经周折,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终于算是入土为安,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后来朱元璋称帝,曾经多次要给父母改葬,但是又怕坏了坟地的风水灵气,只得原封不动,陵墓上增加了一些封土,建起一座皇陵,在使之看上去更壮观一些。

亲人的离世在朱元璋心中刻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使得他终生难忘。

对于刘继祖的善举,朱元璋一直铭记于心,从刘继祖给他地让他埋葬父母那一刻,朱元璋便在内心发誓,将来如果有朝一日衣锦还乡,一定要报答刘继祖。

而后来,朱元璋确实做到了,刘继祖刘继祖一个善意的举动,换来的是若干年后的惊人回报,给子孙后代带来了无穷的荣华富贵。

朱元璋埋葬完父母,家乡实在待不下去了,朱元璋只能和二哥准备分头去逃难,临行前两兄弟抱头痛哭。

多年后,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这样回忆当年的惨景:“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朱元璋的哭声惊动了隔壁的汪大娘,老人家过来安慰兄弟俩,说道:“二哥一个人出去还行,重八年龄太小,怎能一个人出门!不如到黄觉寺里当个和尚吧!”

虽然自己穷得已经揭不开锅,汪大娘还是掏出压箱底的钱,替朱元璋置办了礼品,赠送盘缠,将朱元璋送入了皇觉寺当和尚。

皇觉寺原来是靠收田租过活的,但是灾害之年,佃户们交不出粮食,面对僧多饭少的窘境,寺中长老只能派一些僧人外出乞食。

于是,在寺庙里仅仅待了两个月的朱元璋,便开始了三年外出流浪乞讨的生涯。

这期间,朱元璋走遍皖西豫东的八九个郡县,受尽人间的白眼和嘲弄,充分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也增加了自己的阅历,为他后来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也就是在朱元璋外出乞讨的那段时间,各地的反元斗争风起云涌。

后来,朱元璋投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改名为朱元璋,意为诛杀元朝的利器,他作战勇敢,屡立奇功,至此,朱元璋的发迹之路开始了。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了这支红巾军的首领,他掌权以后,马上整顿军纪,广招人才,加紧训练,很快使这支军队强大了起来。

然而,和当时其他各地的武装队伍比起来,朱元璋所带领的军队的力量比较薄弱。

但是,好在朱元璋沉着冷静,朱元璋听从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去追求王侯之类的虚名,迅速巩固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意图争霸天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朱元璋终于站稳了脚跟,逐渐形成了和陈友谅、张士诚并争天下的局面。

再后来,朱元璋的队伍越战越勇,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来又陆续横扫各路诸侯,开始了中原的统一战争,并灭掉了元朝。

1368年年初,朱元璋在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登基,年号洪武,国号明,至此,元朝灭亡,从此开始了明朝的统治。

龙兴以后的朱元璋没有忘记刘继祖的恩情。

刘继祖在朱元璋起义前已经去世,但是刘继祖的子孙却因朱元璋对刘继祖的感恩而受惠。

内容分享:
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