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315晚会,再一次把矛头对向了食品安全。
有几样平时活跃在街头巷尾的网红小吃,几乎被一夜清场。
最出名的,当属淀粉肠。
烤得焦黄酥脆,撒上孜然辣椒,富含淀粉,没有卡路里的负担。5块钱2根,也没有钱包的负担,制作简单,老少咸宜。
今年爆出来“鸡骨泥”事件后,虽然有认知误区和乌龙的嫌疑,但是淀粉肠的市场肉眼可见地坍缩了——以我所在的二线城市商圈为例,315之前,400米的小吃街上,有9家淀粉肠铺子。
315之后,0。
要说淀粉肠事件存在一定冤屈,那么槽头肉则没有一丁点洗地的余地,槽头肉是啥?就是淋巴肉,不仅卖相恶心,对人体的危害也一言难尽。
这种狗都不吃的东西,被知名厂商加工成包装精美的梅菜扣肉产品售卖,还堂而皇之地做客多位带货大咖的直播间。
想想就会觉得无限后怕,咱们的食品安全之路,真的任重而道远。
不过在众多讨论食品安全的帖子里,我发现了这样一条提问:“香港也是中国,他们的市井小吃那么多,食品安全也是不堪入目吗?”
这角度还真是刁钻,咱们今天就聊聊香港的食品安全问题。
01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没有100%安全的食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纰漏。
所以,只从货源的角度出发,谈谈整体情况。
近年来,香港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不多,整体质量比较可靠。
一些个别的负面案例,多多集中在具体店铺的卫生管理条例方面,真正涉及到食材安全的少之又少。
2月9日,香港食安中心发布了1月份的食品安全市场抽检数据:3400个食物样本中,整体合格率为99.8%。
这个成绩已经很喜人了。
能保持如此高水平的食品过检率,关键点不在于货源地。
香港最大的后勤保障部门,实际上就是内地,从蔬果到生鲜,几乎全品类覆盖,而且供应量年年提升。
仅深圳口岸,每年都要向香港输送20万吨的水果,就更别提其他渠道了。
总之,香港跟咱们是在同一个灶上吃饭的,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
但是,用得锅不同。
这个锅,指的是质量、标准和监管。
02
可以这么理解,输送到香港的食材,虽然都是一片土地种出来的,但是不是“普通版”而是“特供版”。
怎么个“特供”法呢?
供港食品拥有专属的高标准生产基地,一般是无污染的原生态地区,对食材生长环境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运输成本的考量。
内地大部分城市,主要讲求个就近原则。吃的菜肉蛋奶,产地和销售地的距离不会太远。
控制成本嘛。
香港不太把这个放在首位,要求比较纯粹,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从上世纪开始,内地就为香港开通了食品运输专用列车(“三趟快车”),除了监管以外中间没有其他环节,一路向南直达九龙。
网上有个比较著名的图片,可以从侧面佐证香港对食材要求的严苛程度:
一棵青菜想卖到香港,要经历6道安检。
这么想想,香港的物价贵,倒也是物有所值啊。
03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意思是,吃东西太计较细节,可能也不太好,容易让人变得脆弱。
香港搞出来这么一套严苛的供给标准,是因为香港人的胃异常娇贵吗?
肯定也不是。
这么搞,是因为香港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里,有一位“活阎王”:食品环境卫生署,也就是所谓的“食环署”。
这个机构主要负责香港的食物安全,环境卫生和公众健康。
执法力度非常“野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球前列,堪比美国的税务机构。
这个机构每两个月都会公布一次监控检测结果,香港就那么大点地儿,这个频率真的不算低。
内部高手云集,化验师、营养师、医生甚至毒理学专家都有。平时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上街巡检。
一旦发现问题,立马采取措施,不存在丝毫商量的余地。
食品安全中心的官网上,有专门的“黑心食品清单”,定期公布一些不过检的垃圾玩意。
香港的大部分商家也很害怕,因为香港食品安全法的类目非常多,范畴也广,一旦被查到,最高可判3个月监禁。而且大多数小店经营的都是街里街坊的生意,一旦出问题,名声和钱可能都没了。
04
不搞捧一踩一。
咱们内地这些年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有所改观,但是幅度不大,而且总感觉有反复。
具体原因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我觉得,消费者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什么责任呢?
太好说话了!
一个个对商家都太仁慈,出现问题,懒得投诉或者不敢投诉。
有的人怕惹麻烦,有的人觉得谁都不容易。
对别人的仁慈,是对自己的残忍。可怜商家?有一说一,任何一个能开店的,哪怕是地摊儿,它的收入远比写字楼里的打工人高得多!
可怜他们,真不如心疼心疼自己的身体。
香港人爱投诉,特别是关于食品和服务方面,稍有不满一个举报电话就打出去了。
监管的认真,消费者的强硬,最终才能压制住商家的贪婪与应付。
这一点,咱们真得跟香港人取取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