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二次访问苏联,中方代表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宣言指出: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不可动摇的基础。

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对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友好,诸多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等。在这种复杂情况下,红色阵营也产生了分歧。

所以此次中苏两国领导人的会面可谓是备受瞩目,记者们将签字现场围的水泄不通。在众多记者中,有一名身材矮小的女子,她拿着笨重的相机在大厅内来回穿梭,大厅内大多数是人高马大的白种人,她的身影显得规格外渺小。

眼看签字仪式就要结束,为了抓拍到签字的瞬间,她索性跳到了桌子上,这一举动正好被一旁的赫鲁晓夫看见。

赫鲁晓夫的嘴唇蠕动了几下,大概是对她的行为表示鄙夷,但这名女摄影师丝毫不理会,拍完照后从容的跳下了桌子。

对于侯波来说,拍照是自己终身的事业,她是幸运的,她一生留下4773幅作品。目前社会上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泽东照片中,有400多张是侯波所拍摄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拍摄毛毛主席最多的人。

苦难中长大的孩子

这名女子就是红墙摄影师——侯波。1924年,侯波出生于山西夏县的一个贫农家庭。祖籍原本在河南,爷爷早年逃荒到了山西,从此一家人便在此生活。

其实她原名不叫侯波,按照当地的一种说法,“一个女孩就是一千金”,再加上家族本姓为“阎”,所以爷爷为她取名为阎千金。

侯波从小对自己的父亲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因为父亲是这个家庭唯一倚仗的劳动力,为了养活一家人,阎父一直在家乡附近的某煤矿当苦力。

然而,打工人的命运往往比较悲惨,阎父所在的煤矿因为运营不善,拖欠工人工资。一向喜欢打抱不平的阎父代表全体工人向矿主讨要工资,矿主表面答应将尽快为工人发放工资,但却暗中雇佣杀手将阎父杀害。

失去顶梁柱的阎家日益贫穷,为了生活,年迈的爷爷不得不找了一个纺织厂的工作。侯波的爷爷是个文盲,所以他一直希望孙女能够成为一名知识分子,找个体面的工作。

侯波的姑姑在运城当老师,于是爷爷把侯波托付给了姑姑。侯波来到运城不久,老家便传来噩耗,爷爷因为难以承受失去儿子所带来的伤感,郁郁而终。母亲也意外感染上了疾病,不幸离世。

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去,让侯波备受打击,于是她返回了老家,独自照顾双目失明的奶奶。姑姑偶尔会给她送来一些生活用品,但侯波的生活依然非常艰苦。

姑姑后来嫁给了当地的一名工人,由于产后中风,不幸离世。原本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只剩下了侯波和奶奶相依为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晋绥军在抗战前期接连失利,日军控制了整个山西。奶奶身残志坚,她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把侯波叫到了身边:“日本人来了,我们决不能作亡国奴,离开这吧,去努力探寻一条报国之路。”

奶奶拿出了仅有的四枚银元,让侯波去外面闯荡。正好当时八路军来到了山西一带创建抗日根据地,得知八路军是农民组成的抗日武装,年仅14岁的侯波在中条山一带参加了革命队伍,由于年龄太小,参加革命前期只能在我党开办的学校接受教育。

在学校中,她认识到自己家庭的遭遇其实主要源于社会的黑暗,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底层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黑暗的社会下,人治大于法治,在资产阶级眼里,平民的性命如同草芥,自己的父亲就是死于资本家的压迫。

正如《国际歌》中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无产阶级要想摆脱剥削,只有联合起来,用双手去争取自身的权益。

在中条山学习工作期间,侯波表现非常积极,一年之后便成功入党,然后被调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

1938年秋,侯波与其他有志青年一同前往了延安,“侯波”这个名字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使用的。她被安排在了保安处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放弃了之前“阎千金”这个名字。

延安时期,侯波结识了大量革命人士,沟通中她也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于是她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学习,经过组织批准后,侯波先后在边区中学和延安女子大学学习。

之后又加入了女子合作社,集体生活让她倍感温暖,她励志要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革命事业。在工作的过程中,侯波结识了一名叫做徐肖冰的摄影师。

徐肖冰虽说比侯波大八岁,但风趣幽默,两人相处毫无代沟。徐肖冰经常去女子合作社拍摄一些妇女们劳动的照片,这让他与侯波交往的机会日益增多,两人之间的缘分也起始于摄影。

毛主席的“御用摄影师”

徐肖冰抗日战争爆发前就在上海从事摄影工作,来到延安后,经常为党中央的领导人拍照。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跟随部队前往前线拍摄素材,记录战士们的真实生活。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解放日报》等报刊上。

1942年,徐肖冰与侯波结婚,受丈夫的影响,侯波也成为了一名摄影爱好者,在徐肖冰的言传身教下,她的摄影水平提升速度非常快。

解放战争时期,夫妻二人被派往了东北从事宣传工作,辽沈战役结束后,侯波跟随四野重返关内,并被任命为北平电影制片厂摄影科科长。

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从西柏坡搬到了香山。6月份,毛主席在双清别墅接见了苏联代表,徐肖冰和侯波作为摄影师,也来到了双清别墅。

送走苏联代表后,毛主席微笑着对摄影师们说道:“你们辛苦了,之前一直想跟你们聊聊提天,认识一下,但一直都没找到机会,今天总算有时间了。”

在毛主席的示意下,屋里的摄影师各种找了一把椅子,坐在了毛主席的周围。“徐肖冰我认识,延安时期就给我拍照,你旁边的这位女同志是?”

“主席,她叫侯波,是我的妻子,我们在延安的时候就已经结婚了。”徐肖冰为毛主席介绍着侯波,侯波当时非常紧张,站起来与毛主席问了声好。

“好,延安出来的,是喝过延河水,吃过小米饭的。侯波同志,你的老家在哪?”

侯波回答:“山西夏县。”

毛主席点燃了一根烟:“山西好啊,当年我们的部队在那打了好多场漂亮仗。”毛主席滔滔不绝的讲着我军在山西取得的光辉战绩,还拿出了水果分给摄影师们吃,侯波不好意思拿,硬是被毛主席塞进了手中一个苹果。第一次与毛主席交谈,侯波便感受到了伟人的亲切。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多重要时刻要用相机来记录,侯波与徐肖冰一直居住在北京,他们几乎成为了中央领导人的影子,每逢有重要活动,他们总要在恰当的时宜按下快门。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大概有30万群众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们要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典礼在下午3点正式开始,侯波早早就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来到了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为了抓拍到毛主席的正脸,侯波斜跨在栏杆上,一旦失足,便会摔下十几米高的看台。但为了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侯波别无选择。

“放心的拍,我抓住你。”突然身后传来了温柔的淮安口音,侯波回头一看,原来是周总理正抓住她的衣角。侯波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按下了快门,拍下了毛主席向群众挥手的瞬间。

由于工作需要,侯波搬到了中南海居住。有一天,杨尚昆和叶子龙把她叫到了办公室,并交给了她一个重要职务,摄影科科长。其主要职责就是跟随毛主席出席重要活动,为毛主席拍摄照片。

侯波十分干脆的接受了这一职务:“我服从组织安排,坚决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在之后的12年里,侯波便成为了毛主席的“御用摄影师”。

这个工作其实并不简单,因为毛主席并不喜欢拍照,但办公厅却要求重大场合必须要留下照片,所以侯波很多时候都是抓拍甚至偷拍。

为了拍照,侯波身上发生了许多囧事。1958年,毛主席重回长沙,看到湘江后,他想起了当年的往事。学生时代的毛主席经常与朋友畅游于湘江,虽说当时他已经年过六十,但依然要与湘江再来一次亲密接触。

为了拍摄到毛主席在湘江游泳的照片,侯波不慎掉进了江边的一个粪池中,当同志们把她拉出来时,她浑身沾满了秽物。

一名花季少女落得这般尊容,换做其他人,估计早就找个地洞钻进去了,但侯波却满不在乎,只顾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正是因为侯波的敬业精神,在与毛主席相处的十二年里,她累计拍摄了3400多张照片,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伟人的真实容貌,多亏了这名女子的付出。

暗自珍藏的合照

侯波一生都在为别人拍照,她的很多作品被编入了历史教材,至今仍广为流传。但在她眼里,有一张照片最为珍贵,它竟然是出自他人之手。

前文提到,侯波第一次与毛主席在香山相见,毛主席与摄影师们交谈十分愉悦,侯波非常希望借此机会和毛主席拍一张合照,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

太阳即将落山时,毛主席仿佛看出了侯波的心思,主动说道:“来,我们一起来个合照吧。”

负责拍照的人指挥侯波夫妇一左一右站在毛主席的两边,但被毛主席叫停:“不能这样站,我们新中国女人也能顶半边天,就让侯波同志站在中间吧。”

说完之后,毛主席主动让出了C位。随着后来与毛主席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侯波也不再像开始时那样拘谨。侯波每次都能顺利的完成拍摄任务,为国内主流媒体提供素材。

毛主席经常对她说:“在我身边工作也有局限性,你会与社会、群众产生距离感,你平时不要光想着拍我,也要多拍拍群众的生活。”

众所周知,毛主席喜欢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去考察社会民情,1958年,毛主席到长沙考察,闲暇之余毛主席在当地游泳,游了好一会毛主席觉得有些累了,于是上岸休息。

正当毛主席要坐下时,他看到远处有一村庄,毛主席兴致大发踩着泥泞的小路前往,而随行的就包括摄影师侯波。

没多久毛主席就走进了村庄,到了一户普通的农家,众人看到毛主席走来,皆是欢欣鼓舞,不一会儿就集聚了不少群众,他们看见穿着浴袍的毛主席十分和蔼,没有架子,毛主席亲切的和他们聊着家常,不时的还和小朋友打趣,这一幕被侯波抓拍了下来。

由于这张照片,毛主席身着浴袍,在当时难免会对毛主席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这张照片一直没有发表,被侯波珍藏着,直到30年后才发表。

这张照片一经发表,便成了毛主席的经典照片,而毛主席和蔼可亲形象,接地气的着装更是让毛主席关心群众的印象更加直观。

1961年,侯波即将被调到新华社担任记者,十二年的相处让她与毛主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与毛主席道别时,她伤心的流下了眼泪。

毛主席安慰道:“不要哭嘛,以后想来看我,随时都可以来,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写信给我。”

虽然分别,但毛主席时不时会打听侯波的情况,得知她生病后,毛主席为她题写了《清平乐-六盘山》,并托人交给她。

毛主席去世后,为了让世人更深的了解伟人的故事,侯波将所有与毛主席相关的物品捐赠给了国家,包括那张与毛主席的合照,因此这张照片才被公之于众。

1999年国庆节,侯波夫妇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此时距离毛主席离世已经过去了23年,但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侯波依然感慨万分。

夫妻二人站在水门桥上,与毛主席像拍了一张合影,这也是她们与毛主席所拍的最后一个合影。

结语

虽说常年跟随毛主席出席重要活动,但侯波的身影却经常被众人忽视,或许这就是平凡的伟大。她是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一张张宝贵的照片背后是无数的汗水。

2003年7月,79岁高龄的侯波被法国阿尔勒摄影艺术节邀请,赴法参加作品展览。

当一张张黑白照片展现在观众面前时,场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不仅属于这位无私奉献的老艺术家,更属于那个时代的全体革命者。

内容分享:
【腾讯云】视频通信爆款 9.9 元起, 提供电商、教育、社交娱乐等多行业多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最快 1 天布局火爆赛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