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必然导致产能过剩,经济将失去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会需求不足?这又是因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收入不足,中国有九亿人在月收入二千元以下,有消费的冲动,可是不构成有效需求。
主要消费群体为什么会收入不足?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一是第一次分配不足。
企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太少,按黄奇帆的数据,中国要实行消费在GDP结构中的平衡,需求再增加四亿就业岗位,这相当于增加了四亿中等收入群体,因为2023年民企员工工薪的中位数超过了5000元,即中等收入的水平;那么,中国的消费结构在GDP中的占比就平衡了。
那问题也就来了,现在是产能过剩,所有的企业都在裁员降薪,可能吗?不太可能,按《报告》确定的年内就业目标,与去年持平,还是1200万人,而今年大学毕业生就有1140万人,能把大学生消化掉就算很不错了,但是,要实行黄奇帆说的平衡,至少要三十年。
第二个原因是第二次分配。
即财政主导的全民共享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方面能大幅提升,老百姓没有这些花费无底的后顾之忧,自然会有消费的冲动。
所以,两会提出,今后将财政收入的70用于民生,是一个利民的好政策。
将财政的支出的70%用于民生是什么概念?
可以做一个横向对比:
德国:83%的财收用于民众的基本福利开支;
挪威:83%的财收用于民众的基本福利开支;
瑞典:82%的财收用于民众的基本福利开支;
瑞士:81%的财收用于民众的基本福利开支;
荷兰:80%的财收用于民众的基本福利开支;
日本:69%的财收用于民众的基本福利开支;
美国:66%的财收用于民众的基本福利开支;
我国:55%。
也就是说,中国的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的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并不是比谁发钱多,比的是比例,这就是重视程度与财政分配结构的问题。
对中国而言,真要实现两会的这个要求,首先要降低体制成本,实现一个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否则,怕是会心有余而钱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