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我国“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近代历史上出现过无数英雄豪杰、军阀豪强,冯玉祥在其中是个极为特殊的人物。
特殊在哪?就特殊在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喜恶参半。
有人称其为“布衣将军”,赞其清正廉洁,善于用兵。
周总理更是评价他:
“自滦州起义,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决御侮,都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
但也有不少人怒其首鼠两端,是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
晚年的张学良更是说他“十分残忍,爱杀人,嘴里没一句真话,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
为何人们对冯玉祥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为何有人赞其为革命元老,有人说他满嘴谎话?
他既是“布衣将军”,对革命有功,也是“变节将军”,一生中九次倒戈。
今天我们走进一个复杂的冯玉祥。
脱颖而出
冯玉祥祖籍安徽巢湖,父亲冯有茂出身低微,但加入淮军之后凭借着战功,也实现了阶级跨越。
到冯玉祥童年时期便随军到北直隶生活,15岁那年,他子承父业进入淮军。
那时的淮军早已不复巅峰时期的状态,甲午战败后的淮军就如同一个迟暮的老者,随时会被后来者取代。
而在当时,那个后来者就是准备操练新兵的袁世凯。
1902年,已经年满二十的冯玉祥出走淮军,加入了袁世凯麾下。
次年袁世凯就开始大练新兵,冯玉祥也就逐渐脱颖而出。
在陆建章的赏识下,冯玉祥不断加官进爵,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夕,他已经胜任三营管带(营长)之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派遣新军第二十镇官兵赴滦州,以待平叛。
可满清统治者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自己花了大力气操练出的新军将成为葬送自己的中坚力量。
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等人说服二十镇官兵起义,冯玉祥立刻率所部响应,并向全国通电宣布起义独立。
可这时的革命党人军事实力还不如满清,满清依靠着新军击溃了第二十镇官兵。
冯玉祥被俘,原本参与叛乱是必死无疑。
但所有地方实力派都看出了满清王朝气数已尽,无非是或早或晚罢了,再加上陆建章营救,冯玉祥得以脱罪。
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反倒成了一员功臣,胜任团长一职,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办事。
但冯玉祥既不忠诚于满清,也不忠诚于袁世凯。
1915年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随即爆发。
袁世凯令冯玉祥平叛,但冯玉祥自始至终都和护国军有书信往来,从未真正和护国军开战。
到两年后的护法战争时,冯玉祥又一次“阵前倒戈”。
背叛北洋军阀段祺瑞,主张南北议和,就此罢兵。
从结果上看,冯玉祥倒戈向革命势力,自然是好的。
但实际上,“背叛”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种会被赋予极低社会评价的行为,冯玉祥多次变节虽然给自己带来了极大利益,却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1921年前后,冯玉祥正式主政陕西,成为封疆大吏,此时的他真真正正的踏上了复杂诡谲的“时代大舞台”。
辗转腾挪
主政陕西之后,冯玉祥在内政、外交等方面均颇有建树。
在外交方面,冯玉祥获得了苏联方面的支持,武器装备、人员物资一应俱全。
冯玉祥所部势力大大增加,被称作“西北军”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的。
内政方面他用人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眼光极强。
经济方面则是筑路架桥,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工厂和企业,教育方面也投资不少。
军事方面则是接收了胡景翼等部,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到陕西训练整编部队,加紧增强部队战斗力。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先生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远在西北的冯玉祥表示完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决定,并表态将会积极参加国民革命。
同年,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惨败的奉系张作霖,联合孙中山、卢永祥共同形成“三角反直同盟”。
孙中山先生派人联系冯玉祥,希望其一同讨伐直系。
冯玉祥在陕西时投靠了直系,但被曹锟、吴佩孚多番排挤。
收悉孙中山先生信件后,双方立马开始合作,冯玉祥决定加入“反直同盟”对直开战。
直奉战争自当年9月15日开始,双方攻防异常激烈,无论是张作霖还是吴佩孚都将此战视为决定中国北方之决战。
可这场战争的落幕却颇为有趣。
当年10月22日,冯玉祥派遣先头部队“偷袭”北京,手下鹿钟麟部迅速包围总统府、电报局等要害位置,曹锟被冯玉祥直接控制。
冯玉祥这一招真可谓是釜底抽薪,直接擒贼先擒王。
掌握了整个北京的冯玉祥随即“呼吁和平”,并解除吴佩孚兵权。
后方已失,前线焉能不败?
哪怕吴佩孚指挥能力再过人,仍然在一周内被张作霖击溃,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大获全胜告终。
张作霖、段祺瑞、冯玉祥等人组成的临时政府旋即成立,同时,冯玉祥还和孙中山先生保持着密切的来往。
但冯玉祥和张作霖、段祺瑞的“蜜月期”连半年时间都不到。
在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临时政府中,冯玉祥的权力很快就被稀释干净,乃至于连正规军番号都被取消,只能称“中华民国西北边防军”。
心有不甘的冯玉祥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策反——郭松龄。
张冯结怨
了解奉系的读者必然知道郭松龄在张作霖、张学良心中的特殊地位。
郭松龄是辽宁沈阳人,同盟会早期成员之一,尤为爱国,指挥能力出众。
在奉军大败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唯有郭松龄实际指挥下的东路军(张学良挂帅)击溃直军,突破山海关。
在张作霖心中,郭松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张学良眼里,郭松龄是文武全才的老师。
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郭松龄仍然同张学良“搭班”,分别担任第三军正副军长,实际战役指挥则是出自郭手。
郭松龄指挥的部队也是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这样一个于利益于感情都和张氏父子极为契合的大将,却被冯玉祥间接害死了。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郭松龄见张作霖出卖国家利益向日本人购买武器军火,愈发成为日本在华代理人,内心愤慨至极。
他决心起兵反张,维护国家利益。
虽说郭松龄文武全才,但他一人显然也不可能成事,于是郭松龄先是拉拢了盘踞在直隶一带的奉系军阀李景林。
正巧冯玉祥妻子李德全与郭松龄夫人韩淑秀关系莫逆,冯玉祥以此为契机承诺郭松龄会相助出兵。
冯玉祥要付出的代价仅仅是提供物资补给,而如果成事郭松龄答应将天津入海口分与冯玉祥。
这样三人组成了临时同盟,并且郭、冯二人还将约定事项写入了所谓的《郭冯密约》。
可郭松龄想不到的是,冯玉祥说话毫无信用,转头就将他卖了。
1925年11月,郭松龄起兵反张,在他的指挥下部队势如破竹,很快逼近奉天大帅府。
张作霖不是他的对手,万念俱灰之下只得打包金银财宝,准备向北逃窜,只可惜郭松龄终究差了一点。
郭在前线胜利连连的时候,冯玉祥竟然打起了李景林的主意,开始进攻直隶。
李景林一怒之下,将郭松龄部队服装、弹药查扣,导致郭松龄后继无力,被回援的奉军拖住。
张作霖不是他的对手,但张作霖背后站着的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护自身在华利益,起兵攻击郭松龄,日军的飞机大炮不是郭松龄可以抵挡的。
关键时刻冯玉祥又掐断了郭的后勤补给线,三方合力之下,郭松龄兵败被俘。
张学良本还想营救,但当他赶回奉天的时候才得知消息,老师郭松龄已被枪决。
冯玉祥出卖郭松龄之事时人无不愤恨,张学良一度恨不得生啖其肉。
他将郭松龄的死因统统归结于冯玉祥两面三刀,毕竟张作霖是自己亲爹,也怪不到亲爹的身上去。
由于冯玉祥招惹敌人太多,郭松龄兵败之后,直系、奉系、直鲁系(李景林与张宗昌)联手进攻西北军。
不过冯玉祥实力尚在,其他北方军阀也在忌惮南方革命势力,最终以冯玉祥通电下野,出国考察为终。
就此,张学良与冯玉祥结上了梁子,哪怕到晚年时张学良也没说过冯玉祥一句好话。
最后一搏
1926年夏,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
由于初期战事不顺,李大钊多次向冯玉祥发电,邀请他回国主持军务。
八月份,冯玉祥回国收拾旧部。
由于冯玉祥在西北军期间十分清正廉洁,时称“布衣将军”,对手下军官多有厚待。
因此他回国后,部下归从者甚多。
此时的冯玉祥部队里已经有了许多我党成员,例如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
革命军自广东,冯玉祥自西北,北伐战争旋即展开。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形势原本一片大好,可就在不知不觉间,野心家蒋介石已经掌握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顿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翼、进步人士被屠杀殆尽。
冯玉祥在国民党中较为亲共的立场使蒋介石对他十分不信任,南京政府不久后就宣布通缉冯玉祥,冯玉祥在西归途中不幸被阎锡山抓获。
幸好国民党军阀内部矛盾重重,阎锡山决定联冯反蒋。
可阎锡山很快又被蒋介石拉拢,背叛冯玉祥,答应就任中华陆海空军副司令一职。
冯玉祥非常气愤,于是他一边派鹿钟麟对付阎锡山,一边假意同蒋介石接触,做出要和谈的样子。
在此基础上,阎锡山既怕蒋介石日后架空他“山西王”的地位,又怕蒋、冯真的合作,夹击自己。
于是,阎锡山再次通电反蒋。
1930年4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三方结成同盟一起对蒋,中原大战爆发。
前期联军胜利颇多,可蒋介石在诸多军阀中也算是有能力的,依靠黄埔系学生和国民党右翼挡住了联军的进攻。
同时阎锡山也一直出工不出力,战争中一直想着保存实力,与冯玉祥部几乎没有配合可言。
蒋介石又频频用出“盘外招”,重金收买冯玉祥麾下庞炳勋、刘春荣、石友三等大将。
最关键的一招则是蒋介石拉拢到了张学良。
在中原大战初期,双方都竭力拉拢张学良。
张学良起初一直没有表态,直到当年的9月18日,张学良见蒋介石占据了极大优势,不如出兵占些好处。
于是公开发电“呼吁和平”,同时占领了平津一带,扩大势力。
本就占尽劣势的联军至此彻底失去了反抗能力,答应了张学良、蒋介石的“和平条约”。
自此之后,冯玉祥失去了所有的政治资本,也曾多次组织过反蒋活动,均很快被击败。
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为全民族统一战线奔走呼号,复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但蒋介石非常厌恶其人,随便找个理由,便让其解甲归田。
往后的时间里冯玉祥将心思全部用于抗战和国家建设,与我党我军越走越近,直到1948年因船只失火而罹难。
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死于蒋介石的暗杀。
纵观冯玉祥的一生,真是十分复杂难以评判。
他出生微末,却又成为了影响一个时代的大人物;
他多次反复,却又一直支持革命心向革命;
他大起大落,却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反对日寇;
他曾九次更换阵营,也曾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如果非要给他一个评论,或许用他自己的最好: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求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已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我》冯玉祥
参考资料
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冯玉祥》.历史网 [引用日期2018-06-16]
2、冯玉祥简历——揭示第一位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抗日名将.西陆网 [引用日期2018-08-31]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