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在看过许多抗日剧后,我们常常会产生这么一种印象,那就是日军其实只是远程火力强大,装备精良,但却很怕近战。

一旦我军与日军近身肉搏,展开白刃战,日军就不行了,只能鬼哭狼嚎地败下阵来。往往两军只要一近身,日军就注定战败。

抗日剧中也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我军发起冲锋,举着大刀等各种近战武器冲向日军。

日军疯狂射击,许多战士在冲锋途中倒下。但我军一旦攻入日军阵地,和日军白刃战后就完全占据了上风,日军要么不擅长白刃战,要么根本不敢白刃战。

但实际上,这些仅仅是电视剧中的虚构情节,真实历史中并非如此。

电影《血战台儿庄》就对此作了真实体现:在一场白刃战中,日军竟然零伤亡,反而是国民党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后撤休整。

有人怀疑这是电影将这场战斗设计得过于残酷了,但实际上根据参战老兵们的回忆,当时的战斗要更为残酷。

那么,电影中的这场白刃战究竟是怎样的呢?

当时形势已经万分危急,日军坦克已经开到了城墙下,位于我方的射击死角,我方很难阻拦。

此时一名全身捆着手榴弹的壮士出现,他从城墙上跳了下去,扑向日军坦克。

在一声巨响后,日军坦克被炸毁,但爆炸的威力也让这里的城墙直接坍塌,日军趁机攻了进来。

此时白刃战开始,我方两名战士赶到了城墙缺口处,挥舞着大刀,与试图从缺口涌入的日军展开了英勇搏斗。

按照一般抗日神剧的套路,这两名战士将堵在缺口处,和日军打得有来有回,甚至仅凭他们俩就能将日军击退,然后等待后方援军。

即便是敌不过,他们也总能杀死几名乃至十几名敌人。

然而电影中的情节却正好相反,两名战士还没来得及展现自己的武艺,就被日军一刀一个当场刺死,壮烈牺牲。

日军趁机越过缺口,向我军后方阵地扑去。

而在一处大院中,双方再次展开白刃战。两名守军成功与日军近身搏斗,但却很快被日军压制,大概率遭遇不测。

一名守军背靠大树,防止敌人从背后偷袭。但面对从前面来袭的敌人时,他却愣住了,没有第一时间出刀,结果也倒在了日军的刀下。

此后无论是群体搏斗还是单打独斗,我方基本都在白刃战中遭遇了失败。

这在抗战影视剧中是十分罕见的,按照一般的抗战剧套路,我方大多是压着日军打,就算有失败,那也是因为寡不敌众。

此时看到我方占据人数优势还落入下风,还是在白刃战中,许多观众都发出了疑问:我军怎么可能白刃战都打不过日军呢?

电影中的这场战斗让许多人感到痛苦和无奈,但实际上对于当时的战士们来说,真实的战斗要更让人痛苦和无奈。

电影所虽然我方战士奋勇抵抗,但最后往往守不住阵地,伤亡还比日军大得多。

而最后虽然台儿庄之战是大捷了,但日军伤亡只有1.2万人左右,算上其前后在鲁南地区的战斗损失,总伤亡也只有1.6万人。

而我方伤亡则有多种说法,数字从3万多人到5万多人不等。但有一点是基本肯定的,那就是这场大捷中我方伤亡为日方的三倍以上。

当然,一场战役的胜负不能简单地仅以伤亡数字判定。此战阻止了日方的战略目标实现,也大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因此虽然伤亡惨重,但确实是大捷了。但台儿庄大捷未能改变整个徐州会战的走向,最后徐州还是沦陷了,日军也完成了南北会合。

那么,为什么我方伤亡会如此惨重,以至于在白刃战中都占不到便宜呢?

日本工业能力当时远超中国。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大量先进装备都能批量生产。

而我国只在沿海地区和少数大城市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能力依然十分薄弱,缺乏大批量生产武器装备的能力,飞机、坦克和重机枪等基本要依赖进口,甚至连装备刺刀的枪支都产量不足。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工业的原因,因为工业实力对于国防能力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日本的经济水平也超过中国,日军有更好的补给条件。日军的生活水平和欧美军队自然没法比,但已经远超当时的中国军队了。

日本在军国体系之下将全国的资源都向军队倾斜,让军队能够拥有充足的体能打仗。

而中国军队经常面临补给不足的问题,连饭都吃不上,又何谈训练呢?饿着肚子打仗,就算再勇猛,也是会对体力有影响的。

日军的训练水平也普遍超过中国军队。

这一点也是和以上两点相关的,也正是因为日本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较高的经济水平,他们的军队能够有充足的武器装备用于训练,在训练时精力也更充沛。

而中国军队缺衣少食又缺粮少弹,很少有进行实弹训练的机会,在体能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训练程度也很难和日军相比。

日军更为残暴,更没有底线。日军除了本身装备精良、补给充足之外,还在中国的土地上大肆掠夺,抢走了大批粮食。

并且残忍的日军还经常以活人作为“靶子”进行训练,以此锻炼新兵的“勇气”。而中国军队显然不能这么干。

有人可能要问,中国不是有大刀队吗?大刀队难道不是痛打了鬼子,在白刃战中屡屡获胜吗?

的确,历史上也是有大刀队的,由国民革命军第29军组建,在长城抗战中对日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后来人们还根据他们的经历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但要注意的是,大刀队不是真的就全员拿大刀作战,不是像某些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上战场后就一路拿着大刀冲杀,那是送死。

日军不是傻子,不会像影视剧中那样愣在那里等着大刀队冲过来肉搏。真正的大刀队是“一刀一枪”,先用枪支射击敌军,等双方近身后才抽出大刀搏杀。

而大刀队本身也是29军抽调精锐组成的,又事先进行了充足的近战训练,自然神勇。

但当时大多数部队很难进行这种程度的近战训练,否则他们就都组建大刀队了。

不过大刀队的胜利至少向世人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中国人无论是在体格还是在胆魄上都绝不输给日本人,只要有充足的补给和足够的训练,中国军队也一样能在近战中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我们再回到电影上,《血战台儿庄》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但相对而言已经非常接近真实历史了。

为了还原历史,剧组采访了大量台儿庄之战亲历者,从老兵到将领都有涉及。

当年参战的郑洞国、郑庭笈、覃异之等将军都为这一电影提供了协助,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也对电影提供了指导,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将军还派出部队参与了拍摄。

因此,这场电影最终成功还原出了那场残酷而值得纪念的台儿庄战役。

正是在抗战的残酷与艰难中,当年抗日先烈们的顽强不屈才得以体现,这才是抗战剧应有的样子。

如果真是像某些“抗日神剧”中那样,日军不堪一击,主角几个人甚至独自一人都能横扫日军阵地,把日军打得丢盔弃甲,那抗战还有什么难度呢?

抗战老兵们的顽强精神又从何体现呢?在一场又一场辉煌胜利的激励下,谁都能坚持下去。

而正是因为真实的抗战没有那么顺利,中国军队也没有那么无敌,抗战才更值得我们纪念,抗日先烈才更值得我们尊敬。

在真实历史上,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见证了自身和敌人实力的巨大差距,承受着接连失去战友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坚持与侵略者作斗争,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真正的勇气不在于高奏凯歌时发出多少豪言壮语,而在于遭遇接二连三的失败时依然不言放弃,不肯屈服。

也正是在这千千万万遭受了无数失败却依然不肯屈服的抗战英雄们的努力下,我们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内容分享:
【腾讯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流量包1分钱起,负载均衡7.3折起,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速来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