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用实事说话已经很难了。
我们常说,记者是一个民族的最后良知,也是一个时代的最后底线。
可如今,这份良知,这份底线,也被击穿了。
3月13日,河北燕郊爆炸的事情引起广泛关注,爆炸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央视新闻发文说“总台记者正赶往现场。”
不到24小时,爆炸遇难人数由一开始的1人上升到7人。在这24小时里,现场没有发生二次爆炸,更没有出现任何次生灾害。
这场爆炸的威力有多大,我们从网上流出的视频能窥见一些。爆炸楼栋本来是一栋四层建筑,爆炸后楼梯整个坍塌,整栋楼可以说是被夷为平地。
这样一起严重的事故,所有人的注意力本该放在现场情况以及伤亡情况上。可偏偏,河北省三河市的一些骚操作,愣是抢过了爆炸的“风头”。
中午12点11分,央视记者正在现场直播事故情况,突然直播镜头里出现了多名身穿制服的公职人员。
这些人强行阻拦、驱赶记者,直播被迫中断。
直播前,央视新闻说总台记者正赶往现场,恐怕央视自己都没想到,有人能胆子大到这种程度。
央视的直播间里,两位主持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哪怕再见多识广的主持人,见到这种情况,还是会感到诧异,甚至面对全国观众,也难掩心中的不解和疑惑。
主持人无奈,只好嘱咐前方记者“注意安全”,随即匆匆中断直播。讽刺的是,那些公职人员在直播结束前一刻,嘴里说的也是“注意安全”。
一切都是为了安全,安全大于一切。“注意安全”四个字从两种人嘴里说出,意思却截然相反。
晚些时候,另一组视频流出,视频说的是记者许梦哲的遭遇。只见许梦哲与另外两名记者,被十几个穿着制服的公职人员围住,推搡,向前驱赶。
许梦哲是中国新闻奖得主,但此时此刻,中国新闻奖这个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拯救不了她的难堪。
许梦哲高声呐喊,但她的呐喊被掩埋在了人群之中,掩埋在了那些制服打造成的铜墙铁壁之下。她胸前的CMG标识,和上一个被掐断直播女记者手中的“CCTV”话筒,交相辉映,映衬出这一荒诞而颇具悲剧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
当晚,中国记协率先发难,发文呼吁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并提出三问:记者应该进行采访吗?记者是添乱吗?一纸通稿真能代替现场报道吗?
随后,各大媒体发文声援。和很多时候他们的默不作声相比,这一次他们算是勇敢了一次。很多媒体在评论时都在强调“记者采访是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可问题是,我们的知情权被剥夺是一次两次的吗?
从去年采访贵州毕节两位溺亡老师事件,被打得鼻青脸肿,眼镜和手机被打碎的记者;再到郑州中招贩卖名额,记者采访时被教育局处长爆粗口...
这一次,如果碰的不是央视记者,如果不是碰到了钢板,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声势。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他们连央视记者都敢碰,还有什么不敢碰的。
14日,三河市发布了情况说明。大概意思就是现场还有危险,只能劝离记者,表示歉意,深感自责。
不得不承认,这情况通报写得很有水平,这文字词语组织的,不痛不痒,句句圆滑。你说这是自省吧,并不是;你说是检讨吧,也不是。
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对央视记者的驱赶事件创造了一个新词:强行劝离。
原来十几个人推搡着别人走,强行掐断直播,把别人围个水泄不通,就是强行劝离。我们甚至可以对此发散思维一下,比如以后抢劫就叫“强行拿走”,杀人就叫“强行剥夺生命”...
他们一边以“这里不安全”为由干扰记者采访,但在画面中,记者身后的不远处,站着几个“不惧个人安危”的干部。
我不知道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后面那几位,没戴安全帽,手背在身后挺着个大肚子的领导们在指点什么。
既然“深感自责”,那有“引咎辞职”吗?为什么还不辞职?是舍不得还是舍不得?
遇到事情就想捂着,可惜这一次没捂住,现在闹大了,只能出来擦屁股。
为什么他们那么着急捂着?因为怕揭开伤疤,因为这起事故发生时,三河市正处在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月期间。
上个月21号,三河市刚刚召开过全市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月行动工作会议。
事故发生的前一天,“三河应急管理”公众号还提到了针对燃气领域,要开展城乡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回头看”。
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没做。
这样的悲剧,两年前当地就发生过。2022年6月24日,当地一商户发生液化石油气瓶爆燃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22人受伤。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以后是不是只能报道演员离婚、婚外情,只能报道明星减肥?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以后是不是媒体全部由宣传部门管,他们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
老中医都知道,疮不流脓不会好。
真相背后的代价,往往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血泪史。
群体的沉默,往往就是因为少数个体的抱团作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