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这是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江青的一张合影。这一天正是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准备进驻北平城的日子。

可以看到,毛主席正坐在敞篷吉普车上,在这个即将胜利的喜悦日子里,他似乎并没有特别高兴,反倒是在思考着什么。而江青则一边整理东西,一边注视着他。

此时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大陆的整个解放只是时间问题。

并且毛主席也准备“进京”了,这让随行的许多人都激动异常,为什么毛主席却好像不太激动呢?他在想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三年多以前的“窑洞对”讲起。

1945年7月初,抗战胜利在望之时,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来到延安考察,受到了毛主席的热烈欢迎。

7月4日下午,毛主席邀请黄炎培到自己的窑洞作客,两人畅谈了一整个下午。从国际风云聊到国内形势,从未来规划聊到历史上的迭起兴衰。

毛主席便问黄炎培:“现在外界对延安有很多议论,你在延安考察了这么久,有什么感想呢?”

黄炎培感叹道:“我活了六十多年,从书上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且不说,即便亲眼见到的,那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地方,乃至一整个国家,都很少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的。”

黄炎培所说的周期律是什么呢?他之后作了解释:

这些人,这些单位,往往在创业之初的时候能够聚精会神,大家劲往一处使,为着一个理想而奋斗。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求得一生。

然而一旦环境好转了,大家的精神也就松懈了。有的是因为时间太久,便导致自然的“惰性”发作,终究无法扭转。有的是因为发展得太快,环境越发复杂,其控制力也就薄弱了。

最后黄炎培总结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但终究没有跳出这个周期律的。以我的了解,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的奋斗,就是为了找到一条新路,来摆脱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毛主席听后回答说: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都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也赞同道:

“我想这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应该是有效的。”

这里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和黄炎培都是极有远见,目光十分长远的。要知道此时虽然反法西斯阵营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二战还没结束。

很多人都还仅仅是把目光放在如何击败日本,乃至战后如何处置上,而毛主席和黄炎培不但考虑到了战后的联合政府问题,还已经思考到了中华民族的兴衰以及历史循环的问题了。

之后便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但无论如何,毛主席还是坚持着本心。

从重庆谈判到1946年政协,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到转战陕北,从入驻西柏坡到指挥三大战役,毛主席始终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并思考着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律问题。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就已经有许多人请毛主席尽快“进京”,不要再在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待着了。但毛主席面对这个已经追求了很久的胜利时刻,反而犹豫了。

其实中央之所以在北平解放后过了近两个月才进京,也跟毛主席的这份犹豫有关。3月15日的书记处会议就曾传来消息:“主席有意迟走。”

毛主席在犹豫什么呢?

他正是害怕在进入北平后,党内某些人会滋长骄傲自满情绪,生活腐化,纪律松散,最终自毁长城。事实上,在三大战役胜利之后,某些战士和干部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虽然及时得到了遏制,但毛主席担心一旦中央入驻北平,更会让这些人觉得已经胜利了,从而放纵自己。

回到毛主席和江青的这张合照上。江青正在后面为毛主席整理东西,她也正为胜利的到来而感到高兴,却发现毛主席眉头紧锁,似乎并没有很兴奋的样子,便好奇地问:

“你怎么了,这么高兴的日子,怎么还愁眉苦脸的?”

毛主席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

“你说三百年前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是个什么心情?”

江青摇了摇头,历史并非她的兴趣所在,她也没有深入研究过。她可能知道李自成这个名字,但对李自成具体做了什么就不太清楚了。

见江青不明白,毛主席又解释道:

“三百年前,李自成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进入北京的啊!但是他却骄傲了,腐化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结果才在北京坐了四十多天皇位,就被人赶出来了!我们决不能重复他的错误啊。”

这并不是毛主席第一次提到李自成了,也不是最后一次。据孙毅将军回忆,3月24日,在毛主席的车队抵达保定后,当地工作人员为他们做了一顿午饭。

内容也很简单,就是保定的甜面酱、白洋淀的鱼虾、满城的驴肉,喝的酒也是普通的老白干。孙毅、林铁等人陪毛主席共进午餐,毛主席在吃饭时再次提到了李自成:

“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揭竿而起,前赴后继,被打败了无数次,付出了无数伤亡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而好不容易取胜了,他却骄傲了。一骄傲就失败了,结果刚打下来的江山又丢了,连他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保住,我们可不能当李自成呀!”

其实,何止李自成。正如之前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所言,历史上这样的循环发生过太多次了。

看似强大的政权在取得胜利后迅速腐化,最后土崩瓦解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

无论这些政权曾经多么风光,多么“气吞万里如虎”,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历史周期律的循环中,而取代他们的新王朝也终究会重复他们的命运。

当年,秦王扫六合,结束持续了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乱世,自称始皇帝,何等风光。

司马炎平定东吴,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使得三分归于一统,何等得意。

杨坚消灭南陈,一举结束了自永嘉之乱以来的两百多年乱世,何等伟大。

这些政权刚刚兴起的时候看起来是多么强大,正是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

然而,秦朝统一十几年,就在农民起义和六国旧贵族的反抗下土崩瓦解。西晋统一三十多年,就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接连冲击下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永嘉南渡”。

隋朝统一二十多年,就在天下豪杰汹涌的起义浪潮下分崩离析。这又何尝不是黄炎培所说的“其亡也忽焉”呢?

即便不看这些古代的,只看近代史,毛主席也能从中发现一系列例子。1912年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建立民国的时候,曾经期待的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曾经对中国的发展抱有多么高的期望。

然而短短几年间,民国就在袁世凯的操纵下面目全非,彻底背离了当初的理想。

毛主席也曾在辛亥革命时参军,相信对这一点也是感同身受。而看似到了权势巅峰的袁世凯最终又如何呢?也落得了个“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再往近了看,我党解放战争中的敌人,蒋介石政权,不也是“其亡也忽焉”的典型例子吗?就在22年前的1927年4月,蒋介石悍然发动政变,屠杀左派人士,建立了所谓南京国民政府。

之后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击南扫北,到1928年底就使得“东北易帜”,让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然而不过20年后,战局就已经完全逆转。

蒋介石在各个战场上全线败退,失去大陆已经只是时间问题。蒋介石的武力曾经何等强大,最后不也被淹没在了人民的反抗浪潮之中吗?

因此,毛主席在照片中表现出来的若有所思,很可能就是对历史的回想,以及对之后如何摆脱这一“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虽然他在1945年就已经对黄炎培给出了答案,但如何去具体执行也依然是个问题。

解放军的武力在当时已经非常强大,但光靠武力解决不了问题。要怎么才能避免黄炎培提到的“其亡也忽焉”的问题呢?历史循环究竟能不能避免呢?

因此,这次进入北平,许多人都将此视为令人欢欣鼓舞的胜利,但毛主席却并不这么看,而是将其视为“进京赶考”:

“我们来北平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赶考的!”

事实证明,毛主席最终坚持了自己,没有做李自成。在进入北平之后,他依然严格约束自己,也约束自己身边的人。

1951年,毛主席还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李自成的失败没有重演。直到最后一刻,毛主席依然坚持着本心。而他的心境,或许可以用这首词来概括: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内容分享:
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