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多数人的日常饮食习惯当中,“海鲜”是出现的较为频繁的菜品种类。
毕竟海洋当中的动物种类极为广泛,而且大多数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生活中极佳的“调味品”。
然而,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在30年前,“河鲜”的流行程度,甚至要比“海鲜”更高。
海鲜
而在当时,曾经有4种“河鲜”,被当作常见的食材而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可到了30年后的今天,这些“河鲜”却逐渐开始“消失”了。
甚至其中还有一种,如今已经成为了被严格管控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那么,这4种“河鲜”分别都是什么呢?
形似泥鳅的“刀鳅鱼”
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孩子们之间流传着一种十分火热的游戏——捉泥鳅。
到了夏天,当一场大雨落下之后,一些孩子们总会拿着渔网和水桶,慌忙地跑到田地里,卷起裤筒,穿着雨靴,弯下腰来,四处捉泥鳅。
爆炒泥鳅
甚至在1978年,为了描述这种“盛况”,还专门出了一首名为“捉泥鳅”的歌曲。
而与泥鳅神似的“刀鳅鱼”,在那个年代,同样也是人们喜爱捕捉的对象。
刀鳅鱼是人们根据它的形象而编篡出来的“昵称”,其还有一个极为响亮的大名——中华刺鳅。
刀鳅鱼
这种鱼体延长、侧扁,头小,吻尖并前伸成吻突,习惯生活在一些较为浅的内河与湖泊之中。
乍眼一看,整体形状如同寻常的泥鳅一般。
然而,在它背上长着的一排尖刺,却总能在你抓捕它的时候用行动来告诉你其与泥鳅的本质区别。
刀鳅鱼
在二三十年前,刀鳅鱼是一些地区的人们习惯抓捕的“河鲜”,因其肉质鲜美,富含氨基酸和矿物元素而广泛流传于人们的餐桌之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逐渐发现了刀鳅鱼的价值,经过一些商贩的炒作,其价格一路飙涨,南方的一些城市甚至一度高达8、90块钱一斤。
如此高昂的价格,也使其逐渐变得“稀有化”了。
小龙虾的“近亲”——河虾
在小龙虾还没有如此盛行的年代,人们对于虾的喜爱,同样十分狂热。
只不过,在当时,大多数人家吃的,都是从河里打捞上来的“河虾”。
河虾
由于当时的生态环境还没有遭到工业化破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诸多地区,繁殖着大量的河虾。
这也让生活在周边的群众们,即便远离海边,也经常可以品尝到虾肉的鲜美嫩滑。
爆炒小龙虾
甚至相比于今天爆火的小龙虾,这些河虾由于生长在淡水之中,所以其本身并没有海域食材的那种腥味,这也让河虾在口感上,甚至要略胜一筹。
不过,如今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河虾的繁殖能力已经被大大削弱,再加上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以后,在海鲜上的选择更多,所以“河虾”逐渐从老百姓的餐桌上流失,变成了一些高档餐厅所售卖的菜品。
被扇贝所替代的“河蚌”
与河虾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同样生活在淡水浅域的“河蚌”。
在早些年间,北到牡丹江,南到珠江口岸,任何一条水域当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河蚌”的身影。
河蚌
所以,虽然不是鱼类,但是在当时常见的“河鲜”菜品中,也会有其出现。
尤其是到了河蚌繁殖的季节,许多人都会拿着一个铁盆,去周边的河边捕捞一下午,晚上抱着满满一大盆返回家中。
捕捞河蚌
由于河蚌相比于蛤蜊来说更加鲜美而且不腥膻,所以在一段时期内也曾经是“河鲜”之中的主食之一。
然而,由于其做法过于繁琐,而且肉质容易老化,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之后,没有多少人愿意花费时间去对河蚌进行烹饪,这也使其逐渐被饭店里的扇贝所代替,开始消失在了人们眼前。
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石爬子
相比于其他三种“河鲜”,石爬子的知名度可能要小了许多。
这种产于青海,分布于四川雪域高原河域的珍贵物品,曾经也是许多当地民众的心头好。
石爬子
石爬子的学名叫做“石爬鮡”,其形状体扁平,头大尾小,头部特别扁平,整体看起来甚至有些“丑陋”。
然而,有些动物虽然看起来不具卖相,但是尝起来却口感极佳。
很不幸,石爬子便是其中之一。
石爬子
凭借其鲜美可口又嫩滑多汁的肉质,石爬子在一段时期内也成为了当地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最重要的是,与其看起来十分“笨拙”的相貌相称,石爬子的行动速度也十分缓慢,这让其变得很容易捕捉。
石爬子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诸多原因,在90年代中期之后,逐渐出现了对石爬子的滥捕滥杀行为,对其生态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国家立刻出台政策,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私自捕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