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9月19日,毛主席与一群同事来到了这里,享受着这片天地间的宁静与祥和。他们一起登上台阶,穿过丹陛桥,走进了祈年殿院的大门。
在游览完西配殿后,毛主席与同行者朝着东配殿前进。沿途,毛主席点燃了一支烟,淡淡的烟雾在清晨的阳光下飘散。
当他们即将进入东配殿时,陈毅快步上前,轻拍了毛主席的肩膀,指着门框上挂着的一块小牌子。毛主席抬头看去,只见那块小牌子上写着:“请勿吸烟”。
1949年8月4日,对于陈明仁和程潜来说,他们在湖南省军政要职上的地位并不轻松,时局的变化和内外交困让他们感到压力重重。在这一天,他们做出了改变历史格局的决定,宣布与国民党决裂,挺身而出支持共和国的建立。
毛主席和朱德元帅的祝贺电让陈明仁和程潜感到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认可和支持,这无疑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而毛主席亲自邀请他们来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更是让他们倍感荣幸和重视。
当程潜抵达北京的火车站,看到毛主席、朱德元帅和周总理亲自前来迎接,他内心的激动和感动溢于言表。这种来自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待,让他感受到了革命领导者的关怀和支持,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第二天晚上,在中南海举行的宴席上,毛主席和周总理对程潜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和祝贺。
当陈明仁终于赶到北平,聂帅亲自前去迎接,毛主席的心情无疑是愉悦的。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毛主席邀请了刘伯承、陈毅、粟裕等人一同前往北平饭店,与程潜、陈明仁以及其他革命同志共度时光。
在北平饭店的会面中,毛主席并没有疲惫地躺在床上休息,而是选择亲自前去探望程潜和陈明仁。这种亲自关怀的举动无疑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领袖的温暖和关爱。
在这个温馨的场景中,毛主席与程潜、陈明仁等人进行了长达一个上午的交谈。他们不仅回顾了革命的艰辛历程,还就未来的工作生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种以平等、开放的态度对话的氛围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尊重和珍惜。
程潜看到毛主席如此亲切地对待自己和其他革命同志,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深深地向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对领袖的感激,更是对整个革命事业的忠诚和承诺。
午饭结束后,毛主席又邀请程潜等人一起去天坛游玩。
毛主席对于民族解放事业的推进不仅关注军事和政治层面,还十分重视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因此,在筹备全国政协会议之际,毛主席想到了张元济先生这位文化界的泰斗。
张元济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文化巨人,他的名字在文化界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文化发展和进步,被誉为“一代文化巨人”。
在晚清时期,张元济曾参与戊戌维新运动,积极倡导改革,希望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尽管维新运动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未来的希望,而是选择投身于出版事业,成为了商务印书馆的重要人物,为中国的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张元济先生接到赴京的邀请时,他虽已年过古稀,但仍怀着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热爱,决定亲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在他的儿子张树年的陪同下,张元济于9月8日抵达了北京,并下榻在六国饭店。
当陈毅踏入六国饭店,他看到张元济正从午睡中醒来。他立即向张元济解释了毛主席的邀请。张元济闻言,一听是毛主席亲自邀请,便迅速整理好衣冠,怀着兴奋的心情与陈毅一同出发。下午两点半,毛主席率先抵达天坛公园,却发现其他人还未到齐。毛主席心生一丝喜悦,他喜欢与普通群众交流,于是便走向道路边一家食杂小店,与售货员亲切地攀谈起来。
店里的售货员面对这位意外的来客,既惊讶又兴奋,毛主席的亲切话语让他感到无比荣幸。毛主席询问了店员的生意情况,还谈论起了最近的天气和城市的变化,就像与老朋友一般。店员们纷纷围拢过来,满怀敬意地与毛主席交谈。
不久,其他同行者的车辆陆续到达,张元济也在陈毅的陪同下来到了现场。毛主席立刻走到他们面前,热情地握手问候。
为了确保毛主席及其同行者能够充分享受天坛之行,工作人员精心安排了殿堂组长金岚碧来引导他们游览祈年殿。金岚碧亲自带领毛主席一行人沿着汉白玉台阶向北进入了祈年殿。
在祈年殿内,金岚碧向他们介绍了这座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圆形建筑。她详细解释说,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颗铁钉,而是仅依靠28根木柱支撑着如此巨大的建筑。
毛主席对这个数字28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回忆起自己在湖南师范读书时,曾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布征友启事,因为他的名字“毛泽东”一共有28笔画。他心中不禁涌起对这个数字的特殊情感。
此外,毛主席还回忆起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正好28岁的年龄,以及从1921年到1949年这段时期,也正好是28年。他不由得感叹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参观完大殿后,摄影记者徐肖冰立即给毛主席一行拍摄了第一张合影照。
顺着汉白玉台阶走下来,徐肖冰心情愉悦地看着毛主席,他觉察到主席兴致很高,便提议再拍一张合照。毛主席听了徐肖冰的建议,笑着点头同意:“行!”
于是,在殿院中间,背对着祈年殿,徐肖冰等人排成两排,再次留下了这历史性时刻的合影。
照完相,毛主席对着陈明仁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子良,来,来,我们俩单独照个相吧。”
陈明仁听到毛主席的邀请,心中一阵惊喜,但也有些犹豫。他不明白为何毛主席要特意和他单独拍照。这时,陈毅走到陈明仁身边,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你和主席都是湖南老乡,主席请你,你还犹豫什么!”陈毅笑着劝说道,“这是难得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陈明仁听了陈毅的话,心中豁然开朗,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和关怀。他走到毛主席身边,站在主席的右侧,与毛主席亲切地拍了一张合影。
拍完照片,毛主席又轻拍了一下陈明仁的肩膀,表达了对他的关心:“现在外面还有很多关于共产党的谣言,说是我们惨无人道,将杜聿明、王耀武还有你都给杀了。”
在毛主席和陈毅的对话中,陈毅突然插话道:“其实蒋介石才是十足的侩子手。”他的声音显得略带嘲讽,仿佛在暗示蒋介石的阴谋和手段。
毛主席闻言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我想请你在政协会议结束后去济南一趟,了解情况并向外界解释,特别是写信给你的亲朋好友,告诉他们不要轻信谣言,不要上当受骗,也不要继续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他接着说道:“你还可以将我们的合照都分发一张给你在黄埔的同学们,尽量多洗一些,至少50打,送给每一个你能联系到的人。”
陈毅听罢,连忙点头应诺:“主席,我一定会照办。”
“你打算洗多少张呢?”毛主席问道。
陈毅思索片刻,回答道:“我打算洗10打,共120张。”
毛主席摇了摇头:“不够,不够,至少要50打。”
“50打,50打,我会尽全力分发。”
在欢声笑语中,毛主席和众人来到了西配殿,这里陈列着各种祭品,他们边走边仔细观看,倾听金导游的讲解。毛主席等人对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目光专注而严肃。
在西配殿的参观过程中,毛主席顺手拿起了一根烟,开始悠闲地吸着。作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毛主席有着很大的烟瘾,思考问题或者进行参观时,总是习惯点上一支烟。
陈明仁却注意到了一旁门框上挂着的牌子,上面清楚地写着:“请勿吸烟”。他心中犹豫,不知道是否应该提醒毛主席。但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陈毅却迅速有所动作。
陈毅和毛主席之间的友谊可以追溯到1928年4月,当时他们在井冈山相遇。自此以后,他们在漫长而崎岖的革命征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几十年来,他们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除了作为战友,陈毅和毛主席更是彼此的诗友。他们常常一起谈论诗文,共同探讨国家大事。陈毅成为了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等作品的最早读者之一,而毛主席也将手稿赠送给了他,陈毅则细心珍藏。
陈毅十分崇敬毛主席的诗词创作,而毛主席也一直关注着陈毅的诗词创作,并多次对他的诗作给予赞赏。曾经有一次,毛主席对身边的人说:“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
是的,陈毅确实是一个豁达而直率的人。他与毛主席的交往毫无花拳绣腿,总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又总能以幽默的口吻将话题引向轻松。
毛主席没有注意到门框上的请勿吸烟牌子,陈明仁心中有些为难,但也不好意思直接提醒。就在此时,陈毅疾步上前,拍了拍毛主席的肩膀,用手指指向牌子,示意毛主席看一看。
毛主席顺着陈毅的手指望去,立刻注意到了木牌上的字,微微一笑,连忙吸了两口烟,然后将烟头压灭,示意不再吸烟。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开玩笑道:“下不为例!”这一句话立刻引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随后,在天坛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毛主席等人继续参观了皇穹宇等地。下午很快过去了,他们结束了在天坛的游览,从成贞门出来,便看见几辆小车停在西侧丹陛桥下。
在准备上车之前,毛主席向天坛的工作人员道别,并询问他们:“我们这么多人来天坛,有什么手续需要办理吗?”
在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立即回答道:“主席,进门时已经为我们购买了门票。”毛主席点了点头,表示了理解和认可。
一行人在天坛公园的晚霞映衬下,渐行渐远。他们的参观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毛主席和同行的领导们不仅仅是在游览天坛,更是在感受历史的庄严和文化的厚重。他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彰显了领袖的风范和品格,也表达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珍视。
离开天坛,他们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许,继续前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