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债务逻辑
地方债产生于基础建设投资所需资金,200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黄金发展窗口,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部分来自国家投资,一部分来自省级资金,一部分来自地方,三级财政按比例投入地方建设,有的地方财政吃紧,就会通过土地,项目融资,项目不停上马,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就形成了地方债务。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法人,所以各级政府成立建投、城投、经投等公司来为政府项目融资,用来扩大建设规模以及更多的项目上马,从而又形成了城投债。
企业参与项目竞标,拿下项目,再由专业分包甚至整体专包给专业队伍,地方企业,账目由总包单位对接政府或城投公司,进而又形成总包和分包之间的债务关系。
分包企业将施工作业任务下发至有资质(或借资)的包工头手里,包工头组织劳动者进行施工作业。
这是目前我国各债务形成的基本逻辑。
1、政府或投资公司对总包企业
2、总包企业对专业公司或队伍
3、专业队伍或公司对包工头
4、包工头对劳动者(农民工)
资金运作
由于以前城市发展阶段需要大量项目,各级参与方可以“拆东墙补西墙”维持生存,谁的的项目多,谁的流动资金多,谁的利润累积多,所以各级参与方可以和谐的生产生存。
近几年城市发展减速日趋饱和,项目在锐减,没有“东墙”可拆,各级经济缓行的基础下,财政吃紧,第一手的资金难以下发,导致企业需要自掏腰包,所谓的“垫资”,企业勉强拿出以前的利润来争取项目,起码能保证资金流水。
3年疫情,房产低迷,财政吃紧,挤牙膏式的开放资金,甚至有些政府,部门把着钱袋子一拖再拖,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有苦难言。
最后的压力被转移到底层,政府欠总包,总包欠分包,分包欠包工头,包工头欠民工,近几年由于账务拖欠导致的讨薪问题频发。
图片来自网络
导向
城市的过渡发展,积累了巨额的债务问题,已成为当下最大的矛盾体,共同富裕应基于底层逻辑,得保障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民工实名制、民工工资专项资金账户、项目资金给付机制等政策的出台保障了大部分劳动者劳有所得,可也有一部分企业弄虚作假,应付差事。
政策落实重在监管,不能逢场做戏,当前建设行业形势紧迫,如何保障底层劳动者能够顺利拿到劳动所得需各级职能部门开动脑筋,切实保障底层人民的权益。
结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主人 ,劳动者参与城市建设,奉献城市发展,理应得到各级参与方的尊重和保护,不能让讨薪成为社会矛盾的主流。
#城投债##地方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