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年瑞典和芬兰同时申请加入北约,瑞典却迟迟没有获得匈牙利的“放行”,美国那边坐不住了,24年2月20日,匈牙利作为最后一关终于发出邀请函。
次日,瑞典安全警察局发布了23-24年的瑞典安全形势报告,榜上有名的不仅有瑞典自己,还有中国。瑞典这个国家很矛盾,一边笑意盈盈的与中国合作,一边毫不留情放言诋毁。
其报告在无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对中国进行无端抹黑,炒作“威胁论”,瑞典对中国的“恨意”如何解除?
将近三分之二的国民痛恨中国,源头究竟是什么?
瑞典自身难保,加入北约求庇护
这里曾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安全、夜不闭户一直是瑞典的代名词,但在高福利待遇下,这里也是中东难民的向往地。
瑞典的边境门槛很低,难民涌入境内后这里的犯罪率开始直线飙升,2016年,仅是首都斯德哥尔摩就划了55个禁入街区,两年后,数字已经增长到61个。
恐怖袭击、玩具炸弹在这里成了家常便饭,就连当地的林克比地铁站,也成了难民帮派的“毒品交易中心”。
对于瑞典公民来说,这里不再是安全的家乡,63岁的丹尼尔在骑车回家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个“玩具”便随手捡起来,几秒的时间,丹尼尔被这个类似玩具的手榴弹炸死了。
而类似的爆炸案,在“禁入地区”每隔几天就会发生。更多的难民不愿接受改变,靠着瑞典政府的福利勉强生存。
这些不愿意学习新语言的难民逐渐抱团扎堆,甚至还有头目反对瑞典警察的管制,面对国民的不满,瑞典逐渐收拢了对难民的福利,200多年选择“独立”的瑞典向北约抛出了请求书。
如果说因为国内犯罪率飙升被列入“瑞典安全形势报告”情有可原,但是瑞典将中国也写进报告中不排除“暗藏私心”的可能。
2018年,瑞典一家栏目组曾单独做了一起“辱华”专题,该节目组向瑞典国民宣传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不实信息。
其中就包括“中国人随地大小便”,“中国人一边吃饭一边拉屎”,这种言论被大多数的瑞典民众所接受并不断在生活中宣扬。
2020年的一则群体调查,将近有85%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持有排斥或质疑的态度。
直到现在,瑞典的街头还有中文版的“禁止大小便”图标,而在中国的严厉喝止和追责下,栏目组也只是进行了开除主持人的处罚,并猖狂回应说这是“国民言论自由”。
瑞典对中国的排斥太浓烈,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不看好,甚至可以说“瞧不起”新中国,瑞典却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尽管有后来学者表示,在当时的瑞典看来,中国在双方地位中处于“弱者”,其庞大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能给瑞典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西方国家一直都喜欢抱团行动,至于瑞典为何没被“批判”就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个北欧小国是个“墙头草”。
在一战、二战期间,瑞典看似中立不站队,但其实是为了看哪一边对自己更有利,等形势明朗的时候再做出选择,所以在两国建交时,并没有在西方掀起特别大的水花。
一直到21世纪初,两国之间一直保持着和谐的外交关系,但其实瑞典对中国一直有殖民主义的傲慢。
对东方力量的恐惧
随着中国在上世纪年代凭借一己之力强大起来,瑞典在中国的市场被进一步压缩,这种“傲慢”逐渐变成了“反感”甚至是“嫉妒”。
其实不只是瑞典,整个欧洲都对中国充满“偏见”,而这些不满,源于一个瑞典男人,林奈。
18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清朝“闭关锁国”时期,当时的欧洲趁着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在传统的认知中,他们认为清朝时的中国非常强大,不论是国土还是市场都是他们工业制品的绝佳消耗地。
由于清朝严厉的海关政策,西方的货物想要进入市场就少不了用钱“上下打点。”对于资本家来说,本该进入口袋的钱少了这么多心疼的不得了,于是在返航后到处宣扬关于中国的谣言。
仅仅是谣言还不足以让欧洲恨意值拉满,直到1735年瑞典科学家林奈的“著作”《自然系统》问世,里面在介绍植物学和人种时,夹带了“私货”。
林奈在这本书中将亚洲人定义为“黄色人种”,而在此之前,欧洲对亚洲人是“棕色人种”。在欧洲文化中,“黄色”是一个带有“可耻”意义的词语。在林奈的书中,他用了“fuscus”一词表示中国人。
这个英文单词在翻译语境下往往表示“低俗的、病态的”。林奈曾多次公开表示,这个词语是带有贬低意味的。
从他开始,生物学上开始出现了“黄种人”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一直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甚至当这个称呼传入中国时,竟得到了高度的赞同。
至于林奈为何要这样做,就是因为当时瑞典需要一个跳板,作为欧洲的“边缘小国”,它没有话语权。
以至于瑞典一直想得到欧洲主流社会的认同,林奈在《自然系统》中的“人种划分”正巧和欧洲各国的主流形势切合。
任何关于亚洲人的负面消息都会被尊为主流,“fuscus”的称呼也逐渐被这种扭曲的社会所大肆传播。
如果说仅仅是为了趋炎附势,瑞典这样做似乎太过“小人行径”,但如果从他们的祖先说起,这种天然的仇视就有了更加圆满的解释。
瑞典所处的地方是纳维亚半岛,这里曾是维京人的后代,也就是著名的北欧海盗,他们喜欢探险和劫掠,但在来到海岛之前,一直安稳生活在欧洲,属于日耳曼民族。
从汉武帝时期起,匈奴一直是个难题,他们既不服从管理,又不甘心偏居一隅,直到卫青、霍去病等多个将军反复重创匈奴,被打痛的他们纷纷外逃。
从亚洲到欧洲,匈奴残余势力在多瑙河掀翻了日耳曼人的饭碗,在此处高举旗帜,而这些败走的日耳曼族群则逃到了周边的海岛上,其中一个分支就是现在的瑞典。
为加北约不惜一切代价
这种惨痛的经历导致白人对东方人种产生了负面影响,隋唐时期西突厥成了手下败将再次西逃,又给当时的欧洲蒙上了阴影。
到元朝时期,蒙古骑兵一路向西打到欧洲腹部,长达三个世纪的败绩让欧洲人感到恐惧,而瑞典作为不断逃亡的分支更是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一旦有着“劫掠”血脉的维京人占据高位时,这种仇恨自然而然的演变成了“报复”,近代时期的中国成了欧洲侵略的对象。
而瑞典也非常“享受”这种殖民主义的优越感,当中国开始崛起的时候,找不到优越感的瑞典就开始“诋毁”中国。
一直到近几年,瑞典想加入北约就要让西方看到自己的价值,由于前期的“骑墙派”形象在西方国家备受排斥,便主动做了“投名状”。
在多次排挤中国后,西方却始终不肯签下同意书,甚至连同期申请的国家都进入了北约怀抱,瑞典急了。
从2018年至今,瑞典从“新闻抹黑”开始,逐渐发展成对“台独”分子提供设备,被我国约谈后瑞典更加张狂。
紧接着和美国一起对中国5G提出质疑和抵制,为了博得西方好感,瑞典大有退出中国市场的意思。
2021年到22年,瑞典先后提出驱逐中国驻瑞外交官,在西方国家看来,“人权”是最高的,而社会主义是“人权丧失”。
瑞典的HM公司率先拉起“抵制新疆棉”口号,紧接着就开始“涉疆”,大肆传播力“新疆人权”的谣言。
当时一度导致棉花销售受阻,但在一系列的调查中,发现HM公司约三成产品不达标,这种打脸行为让瑞典更加疯狂。
在各种抵制的声音中,瑞典一直冲在首位,甚至还拟造了“新疆集中营”,类似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黑人和农场主”。
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的国家很难获得同等的尊重,这种行为触及了中国的底线,我国曾多次公开破除谣言并制裁了带头抹黑中国的十个欧洲代表。
到目前为止,瑞典陆续获得多个北约国家的同意,而作为最后一国的匈牙利也在美国的“威胁”下发布了邀请声明,等这月26日一过,瑞典就能如愿加入北约。
结语
几年前美国曾发布过一个调查结果,西方国家最讨厌中国的排列中,瑞典位居榜首。西方对于中国的偏见太深,以至于一些小小的风吹草动都会加深他们的误解。
对于这种不实的信息,中国选择用“真诚”去消除,全球化的浪潮下,自身强大与合作共赢缺一不可。
我们期待伙伴,但伙伴是建立在友好的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