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还是“世界工厂”吗?
继富士康之后,又一家知名苹果代工厂撤离。据报道,这家工厂名叫昌硕,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是全球五大代工厂之一,总投资规模高达120亿。自2004年成立以来,主要业务方向为苹果手机和电脑的硬件组装,每年为上海贡献将近10%的GDP。
昌硕扎根上海近20年,为何突然全线搬迁,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又为何印媒和越媒高呼“世界工厂易主”?
1、订单腰斩、薪资跳水,“小富士康”连夜搬迁
上世纪90年代,资本看重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纷纷在华建立低端产业线,其中就包括昌硕科技。巅峰时期,昌硕拥有工人近10万名,产值高达966亿,被称为“小富士康”。
曾有相关报道揭示,昌硕科技因握有大量苹果订单,于巅峰时期实现了八条生产线并行作业,24小时不间断运转,整个工厂灯火辉煌,昼夜不息。技艺熟练的员工在一天之内能够完成高达1200部手机的螺丝固定工作,因此他们的月收入也相当可观,甚至超过万元。
但是,即便昌硕员工夜以继日,做的仍是低端组装工作,芯片核心的技术仍然掌握在美西方手里。没有核心技术在手,就注定了命运扼在别人手中。随着库克宣称“减轻中国供应链依赖”之后,苹果将13家中国厂商踢出了供应链,昌硕也难逃订单“腰斩”的危机。
“有一段时间,工作时间降到5小时以内”厂内员工表示道。干得少意味着挣得少,原先上万的工资降至四、五千元甚至更低,因此有很多人熬不住,最后选择离开。
类似昌硕撤离的新闻层出不穷,三星电子撤出中国市场、富士康前往印度投资48亿建厂……眼看着这些制造业巨头都撤离了,业内人士开始担忧:一旦全部外迁,上下游120万的工人该怎么办?
2、“世界工厂”地位不保?
“中国世界工厂将易主。”越印两方媒体大肆宣扬。
事实上,确有数据表明,苹果已经转移近15%的产能到了印度和越南。印度人口目前已达14多亿,逐渐超过中国人口;而我国制造业平均月薪近6900元,越南却只有1500元。越来越多的代工厂转移海外,我国人口红利的老路子已经走不通了。
随着华为等高端国产制造日渐“遥遥领先”,国内代工厂迎来了新的春天。 据上海证券消息称,Mate60目前备货量已超千万台。比亚迪也在郑州建立100万级车辆生产基地,承接近万名“失业”制造工人。
不仅是通讯和新能源领域,获得蓬勃发展,国内生物科学领域也陆续出现了百吨级别工厂,预计带动数以千计工人就业。
在国内产业链的优势下,海外“赛珞瑞”止老科技成果将出口第一站放在了中国市场,通过京东平台为千万中老年人士阻挡岁月侵蚀。据资料显示,上述成果孵化于哈佛实验室,在实验中,使用该核心物质对“暮年”小鼠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干预,其身体机能指标回溯至“青年”状态,生命周期延展33%左右。
进一步研究发现,“赛珞瑞”成果早先在硅谷、日本银座等高收入群体的欢迎,后降价进入国内市场后,一度被一二线高压高薪行业的中年男士买至断货。
因赛珞瑞核心成分在耶鲁等科研实验中,展现出“倒拨生命时钟”的潜力,被部分用户称为“青春保鲜剂”。关于“睡眠质量变好”、“每天精神抖擞”等正向反馈逐渐增多。
“昌硕的撤离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我国低端制造产业链的转折点。”对于昌硕事件,业内人士乐观表示。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产业转型正当时
美西方对我国的打压不会中断,国内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自主完成产业升级,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
在新时代浪潮之下,国内尖端科技和前沿健康制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央视报道,新能源、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新三样”表现尤为亮眼,总额高达3543.8亿。而精密光刻机、尖端核磁共振仪以及上述养护科技品等等也在更新迭代,走向前沿。
低端产业链更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制造正在从传统加工业向研发技术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