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8月的一天晚上,毛主席正点燃香烟、饶有兴致地倚在办公椅上翻看着几本旧书,突然几声急促的敲门声搅得兴趣全无。
虽然无奈,但毛主席还是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朝着门口询问是谁。
“主席,是我罗荣桓。”门外传来一声铿锵有力的回答。
听到来者是罗荣桓,毛主席当即收起了心中的不满:“进来吧,门又没有上锁。”
在得到主席的答复之后,房门应声推开一道小缝,紧接着罗荣桓便走了进来。
毛主席看了眼墙上的钟表,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在上下打量了一眼愁容满面的罗荣桓,心里便料想到了十之八九。
待他走到跟前之后,毛主席才笑着说道:“这不是咱们军队里的政工将军嘛,大晚上不睡觉跑到我这里来干什么?莫不是要学苏东坡深夜寻张怀民?”
原本罗荣桓的脸色就不太好,听到主席开的玩笑之后,也只能挠着后脑、尴尬地说道:“主席,您可别挖苦我了。”
“我现在手上攥着一块滚烫的山芋,吃不好睡不好,哪有闲情雅致学苏东坡啊。”
听完这两句话,毛主席知道,罗荣桓是来诉苦的,便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主席,刘子奇该授什么军衔?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罗荣桓也不藏着掖着,将困扰在心头许久的问题抛了出来。
原来,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罗荣桓便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50年9月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军衔评定的重担便落在了他的身上。
罗荣桓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项工作虽然意义重大,但却是个得罪人的“苦差事”,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戳脊梁骨。
如果有些将领的军衔评低了,引起他们的不满倒还是小事,要是因此让那些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寒了心,这份罪过可就大了。
所以,时任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同志曾经拍着罗荣桓的肩膀说道:“这是一件从头到尾都很烫手的事情,能够把它办完就实属不易,想要把它办好、那就是难上加难。”
起初,罗荣桓对的这番话并不理解,甚至觉得是朱老总故意吓唬自己。
可是眼下,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摆在自己的面前:刘子奇究竟该授什么军衔?
新中国成立之后,刘子奇历任湖南军区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要职,按照眼下的职务来看,给他个中将军衔绰绰有余。
可是刘子奇的履历有一个硬伤,那就是升迁太慢。
红军长征之前,他就是师长职务,一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时,他竟然不升反降,担任红六军团第18师副师长,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时,也只不过是四野第165师师长。
近20年的时间里,职务一直原地踏步,刘子奇可谓是独一份,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让罗荣桓十分头疼:如果给刘子奇评个中将,那他在四野时期的老首长、以及同级别的将领们肯定不愿意。
罗荣桓绞尽脑汁,也没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只能找到毛主席求助。
当毛主席认真听完其中的缘由之后,眼睛微眯,认真思考了一会之后开口说道:“关于刘子奇的军衔问题,你定不合适、我定也不合适。”
“我看哪,你还是去找刘子奇,让他给自己定军衔,来个自我评价,这样是最合适的。”
一番话让罗荣桓茅塞顿开,眉头挤压的愁云当即烟消云散。
从刘子奇的履历上不难看出,他的起点很高,刚参加革命就当上了师长。可为什么在之后的20年时间里,职务一直升不上去呢?
罗荣桓得到毛主席指点之后,便找到刘子奇谈话,那么刘子奇对关乎自身利益的军衔问题,又做出了怎样的回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