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2024的跨年,有些人过得并不如意。

比如知识付费圈的三大顶流,罗振宇、吴晓波、刘润的年度演讲(刘润提前2个多月就办了),或多或少都遇到了麻烦,最起码,没以前那么热闹和出圈了。

所以,说他们的演讲有点“垮”,并不算过分吧?

至于原因,也许是大众审美疲劳了、也许是普通人发现他们讲得这些东西“然并卵”了,或者单纯的就是对他们不感冒了。

但我想从商业的角度,聊聊跨年演讲或年度演讲这门生意为啥不好做了

01

罗、吴、刘

各有各的“垮”

刘润,是三人中最先遇到麻烦的,而且动静之大堪称“翻车”。

10月28日,刘润《进化的力量》早早开讲。“翻车”的起点,是他在演讲中举了一个叫“折扣MAMA”的案例,并列举了几个核心数据,大致是“折扣MAMA开了2500多家门店,运营团队只有70多人,一年收入17亿毛利率高达32%。”

图源:知乎@那个吴小明

结果第二天,这些数据就被折扣店同行——折扣牛创始人马昕彤质疑了:即便2500多家门店存在,1年营收才17亿,单店日销售额不到2000元,毛利率再高,也不赚钱、养不活团队的

但刘润及折扣MAMA的老板,又是发朋友圈、又是发文,坚称数据没有问题、认为马昕彤是来蹭流量的,而马昕彤直接在抖音拍短视频回击,解释他质疑的理由。总之好不热闹。

而最后的结果,刘润还是“低头”了,11月2日发了一封道歉信,内容总结如下:

第一:就“翻车”的那一页PPT,讲到多少家店的时候,用了“开出了”这个词不够精准,应该用“服务了”的;

第二:17亿的主体是折扣MAMA,32%毛利率的主体是直营门店,PPT排得不好,给大家造成误会;

第三:对于调研的案例,没有亲自验证,引发大家质疑,是我的错;

第四:整个年度演讲,也有其他的错误,包括一些口误和针对德基广场案例的错误,希望大家帮忙指正。

相对刘润,罗振宇与吴晓波遇到的麻烦小些,先聊罗胖。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第9场,最大的争议是由“上座率不到1/3”引起的。更诡异的是,罗胖居然亲自下场辟谣了!

紧跟着“辟谣”一事,罗胖要重启逻辑思维第二天上了热搜。另外网络上,居然还有人拿罗振宇的穿着说事,说以前是西装革履,今年就一件褶皱的衬衫,略显“邋遢”。

吴晓波呢,应该是三人中最低调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存在感最低”

从声势上来看,吴晓波《预见2024·定力至上》工厂年终秀并不弱,东南卫视、抖音、视频号、微博、快手、B站都有同步直播,但就是没贡献啥话题,负面的都没有。

但在我的圈子里,很多人都对吴晓波的演讲内容颇有微词。比如吴晓波为某巨头写传记,被质疑是请记者写的,波只是负责采访、润笔和署名。

总而言之,罗胖、波哥和刘润的2024年,开头不算特别顺,还有丢丢垮

知识付费三巨头,冤吗?

仅从各自陷入的争议事件点出发,三位老师都不冤。

刘润:即便马昕彤有蹭流量的嫌疑,但刘润的不严谨也是客观存在的——你演讲的时候只给了几个数字,不讲清楚来龙去脉,那就不能怪大家质疑,17亿年营收、2500家门店,单店日销售额确实不到2000嘛,还怎么赚钱?这是小学算数题。

更可怖的是,刘润可是中国顶尖的商业咨询大师啊,但他处理危机公关的能力也不咋地。先是硬刚了3天,“死不认错”、“嘴硬”,最后突然道歉,打自己的脸。这种危机公关该收多少钱?还不如一开始就诚恳点认怂,事情不会闹这么大,更不会被别人有机可乘。

罗胖:上座率不到1/3那绝对太假了,但罗胖敢不敢公布下具体到会的人数呢?或者能不能拍一张全景,看看有没有空座呢?

当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罗胖居然如此敏感,迅速下场辟谣,这种处理方式,会不会让部分人认为“戳中了罗胖的痛点”、“哪壶不开提哪壶后,他急了”?老话不是说嘛,越是缺什么,越是会强调什么

波哥:2019年底,我受品牌方邀请在厦门现场聆听了波哥的跨年演讲,最大的收获是在现场看到了很多甲方创始人、老板的真人。

而今年吴晓波的主题“工厂年终秀”,很明显是to B的,没有在社交平台掀起太大波澜也在情理之中(哪怕AI爆发,但这年头真有几个年轻人会向往工厂?)。

03

他们做的是什么生意?

跨年演讲包括知识付费,首先是门“流量寻租”的生意。

不管你喜不喜欢,罗胖、刘润、波哥的流量池又大又多又精,这是他们的基本盘。而他们的流量,是靠三位老师自身的才华、智慧、魅力,以及早期持续的输出掘来的

比如,罗振宇坚持10年,每天早晨发一段60秒的语音,这份坚持的毅力以及内容输出能力,就值得尊重与认可。

有了流量,自然要“寻租”。就像李嘉诚建写字楼、商业中心,就是为了租出去赚钱。俗称变现、商业化。而寻租无非to B、to C两个渠道。

to B:有句话叫做“互联网的尽头,是广告”!你用的哪个App没有广告?罗刘波to B也是卖广告,只不过形式有些变化。比如他们在跨年演讲中提到的企业案例,有没有付费的?我不清楚,但谁都不能否定这种可能。

稍微不同的是刘润,毕竟他有实打实的咨询业务,有了流量和走红之后,相当于为自己的咨询公司搭建了一条稳定的获客渠道,很多甲方客户主动找上门。

to C:向普通人“兜售知识”,形式以书籍、课程为主,比如得到App;或者是各类付费社群、一对一服务,教你怎么成为人生赢家。卖跨年演讲的门票也是一种变现,但主要是用来筛选人群和覆盖成本的。

很多人肯定好奇,究竟是谁在买他们的票呢?

第一种,是想“向上社交”的人。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演讲是有一些名流在的(毕竟要撑场子),很多老板、高管愿意花这点钱去结识“人脉”、进“圈子”。

第二种,是想“自我包装”的人。这些演讲类似于社交货币,有些人需要它来做自我包装,比如说某些网红。与罗胖、波哥们合个影,再搭配一些听后感文字发个朋友圈或者抖音,逼格就来了,流量也来了。

第三种,是铁粉。他们确实喜欢罗胖、波哥,为其才华学识折服,愿意追随。

04

他们出什么问题了?

他们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所谓“知识付费”,是个伪命题。

成果可以量化的,付费合情合理;为不能量化甚至见不到成果的东西付费,就有点“智商税”了。

所以,真正的知识付费,是学校、培训班,你交学费有老师教你加减乘除、琴棋书画;真正的知识付费,是新东方、中公教育,你交钱有人教你怎么考公、考研、考托福,怎么刷题、怎么面试

而罗胖波哥的知识付费,哪怕是最鼎盛的时期,也有人质疑,他们的内容是毒鸡汤、有道理的废话,并不能帮着升职加薪。相较而言,樊登反而纯粹些:“我就是帮大家如何选好书、读好书”。

罗胖和波哥都曾谋求过上市,可惜都没成功。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资本看透了“知识付费”赛道的本质——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听起来挺性感、挺有逼格的,但to C无法长久

一方面,围城里的人开始往外走了:付过费的人回过神了,“这玩意儿好像并没什么卵用”;另一方面,围城外的人,也没工夫、没兴趣进去了:大环境不好,大家观念也变了,躺平的越来越多,不想折腾了。

两种心境叠加,进一步改变了他们对“知识付费”的态度,越看越像鸡汤。

而一旦他们to C行不通,会直接影响to B业务!而“知识付费”貌似是以to C的业务,实则to B才是几家的业绩主心骨:一个甲方的广告费,数万、数十万起步,知道要卖多少本书、多少课程才能赚回来吗?

C端用户越来越不买账了,意味着流量的流失,IP影响力的收缩,久而久之B端老板们也就不投广告了。

此时再回看刘润与罗胖的“反常”举动,就能理解了:有人质疑刘润数据不严谨,其实相当于质疑刘润的专业能力,有损其IP影响力;有人造谣《时间的朋友》上座率不到1/3,本质就是说罗胖的流量不行了

好家伙,都是直指要害,难怪他们会急。但反过来说,“知识付费”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也是事实。

人们倾向于接受朴素的道理:知识不会凭空发生转移,就像肥肉不会凭空消失;自我提升要靠亲身经历、奋斗,不是靠听几场演讲;减肥要靠下场跑步、锻炼,不是靠收藏几篇攻略、笔记。

当流量优势缩小,寻租也会变困难。罗胖曾说要坚持20年办跨年演讲,今年是第9年,行程过半,祝罗胖好运。

内容分享:
【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