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胡适在离开大陆之际,做了两件事,这两件事让毛主席对他产生失望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在国共分野的大背景下,文人墨客作为一个依附性阶层,要么站在左派,要么站在右派,要么成为英雄,要么成为恶贼。

胡适先生是一个在国共两党皆不喜欢的人物,除了汪精卫,他可以说是饱受非议之人。

至今,胡适在中国互联网上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赞誉他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民国大师,勇敢无畏,铁骨铮铮;而有人谴责他是公知的奠基人,崇洋媚外,一无是处。

胡适先生之所以陷入如此境地,实际上是他自己的行为导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曾是毛主席年轻时的偶像之一。

后来,毛主席仍然对这位大师心怀敬意,多次试图与他和解。

然而,胡适在离开大陆前却做了两件让毛主席极度失望的事情,导致两人之间产生了彻底的裂痕。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胡适在毛主席心目中失宠呢?

所谓的大师,胡适,于1891年诞生于上海浦东。据说他在19岁时曾随美国康奈尔大学杜威教授学习中国哲学史,并最终取得博士学位。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博士学位实为虚构。

在哲学史领域,胡适并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唯一的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更是备受批评,因为其未能完成而被当时人戏称为“太监文学”,意指只有上半截,下半截缺失。

当时的文人更是嘲笑他,认为中国人连自己的哲学都未弄明白,他竟然跟随一个美国人学习中国哲学,这不是荒谬吗?杜威作为一个美国人,怎么可能理解中国哲学?

胡适之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完全是因为他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1916年,蔡元培成为北大校长。

蔡元培最为著名的就是在北大任校长期间推行的那个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政策。

这一政策在赞誉之余,也难免受到一些负面评价。

因为要包容并蓄,所以在招聘人才时通常不加筛选,任何人都能够进入,只要你有一些见解,北大就欢迎你。而胡适正是凭借这一机遇,享受到了当时时代红利。

当时他只有26岁,几乎没有什么令人瞩目的学术著作,在国内文坛也毫不出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没有实际成果,又如何证明你是个大师呢?

胡适之所以能够受到北大的青睐,主要是因为他拥有一个美国博士的头衔。

毕竟在当时,美国留学博士仍然是相对稀缺的,而且缺乏权威机构进行验证,很容易蒙混过关。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获得的第二波时代红利,源自北大推动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反对以孔子儒家为代表的旧文化。

只要你能把握住这个主线,无论你的主张多么离经叛道,无论你的见解有多深刻,只要你反对旧文化,那你就被视为大师。

为什么呢?

因为在社会运动中,大多数参与者往往是缺乏理性的,容易受情绪左右。

而当时的胡适,正是通过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在那批渴望打破陈规并追求新的青年学生中,赢得了大量支持者。

胡适也是毛主席年轻时的偶像。

1917年,毛主席在湖南反对军阀独裁,遭到当地军阀赵锡恒的追杀。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得前往北京投靠他的老师杨昌济。

在杨昌济的协助下,毛主席在北京图书馆谋得了一个管理员的职位,得以短暂安顿下来。

在北大任图书管理员期间,他接触到了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思想。

内容分享:
【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