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近,一场盛世庆典“巴黎时装周”在法国开幕。
包括不少中国明星在内,全世界的超模都盛装出席,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魅力。
其中,时隔三年的“大表姐”刘雯,也重新回归该时装秀场。
她以一袭黑色的长裙登上热搜,引起热议。
众所周知,“巴黎时装周”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备受时尚圈的关注。
作为时尚界最具有权威的秀场之一,“巴黎时装周”始于1910年,历史悠久。
每次的T台“走秀”都能展现与众不同的时尚魅力,引领时代潮流。
然而这一届的走秀现场,却似乎更加“独特”,一股“皇帝的新装”另类潮流开始盛行。
细看之下,全体模特集体“上衣失踪”,布料含量接近0%。
就连刘雯的服装也十分“大胆”——
一身交叉绑带黑裙,上半身只用两个带子遮体,给人一种“一丝不挂”的感觉…
图片来源:网络
虽说刘雯是一位标准的东方美女,在镜头下也能经得起“推敲”。
但对于设计师超前的设计理念而言,确实令人感到有些无法“欣赏”。
这些种种特立独行的设计元素,让万千网友感叹道:为什么会流行这种“低俗”“擦边”的元素?
就连不少女性网友也十分气愤:给模特设计这样的衣服,在公众场合穿着如此暴露,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不禁想问:是不是只要标上“艺术”标签,就可以为所欲为?
是不是欣赏不了,就是不懂“艺术”?
或许,如今已不再是一味追求以“瘦”为美的病态审美标准。
不过反对以瘦为美,也并非提倡“以胖为美”,不必走向两个极端。
扭曲的观念绑架了年轻人的审美,更让年轻人带来了很多身材焦虑。
诸如什么A4腰、锁骨放硬币、蝴蝶背…
对所谓“美”的追求达到了畸形的程度,以牺牲健康的病态美,还美其名曰“骨感美”。
但要知道,当一种“美”让大家看着会感到不舒服时,它就不是“美”了。
2
本以为“巴黎时装秀”已经打破了人们的认知,但事实远不止于此。
之后的“奥斯卡名利场派对”也几乎大同小异,主打一个“露”字。
很多超模、明星纷纷采用“透视装”“遮点式”出场,令人遐想纷纷。
其中一位国外女明星,悬疑美剧《亢奋》的主演Hunter Schafer(亨特·谢弗),上半身只有一根羽毛。
而这一根羽毛,只能刚好遮住关键的敏感部位。
这足以让摄影师看到都“脸红”的程度,但亨特·谢弗本人却是从容不迫,没有半点扭捏的作态。
图片来源:网络
对此情形,评论区几乎清一色地表示“看不懂”,这些所谓的艺术与高级感,把模特折磨得不像一个“人”。
“瘦得要死+基本不穿=时尚走秀。”
“哪来的美,可以用骨瘦如柴来形容!”
“谁能告诉我,这些走秀的意义是啥?”
“欣赏不来,太恐怖…”
有网友直言,这是借“时装、艺术”之名,行富人“低俗欲望”之实。
或许,这些“坦胸露R”,故意制造“X暗示”的时装,深受娱乐圈以及名利场的人士喜爱。
也可能,时尚感本就是脱离大众审美而存在的。
但不禁要问一句——
“这样的时尚,脱离了名模的身材和明星的颜值后,真的好看吗?”
衣服本是遮庇身体之物,可这些所谓的“时尚”却与服装的本身功能,完全背道而驰。
奇特不等于奇怪。
打着对西式潮流的“崇拜”,披着“时尚”的外衣,暗中宣扬着畸形审美。
这是一种“隐形”的毒瘤,不能不加以重视。
3
或许,艺术是主观的。
但并不是世界上哪个国家说的话、做的事,就一定“正确”“高级”。
近年来,西方所谓的“时尚”越来越奇葩,也越来越“大胆”,甚至可以说越来越“过分”。
它们正在一点点影响和侵蚀,传统的审美。
诚然,文化没有国界;
文化可以交流,也应该交流。
但更重要的是,文化需要“自信”。
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图片来源:网络
可能有人会说,“心是脏的,看什么都是脏的”。
况且,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很偏爱L体,他们觉得在作品中公开展现赤L的人体,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西方人如此钟爱“L体”?
“L体”到底是不是艺术?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公元前五世纪,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的“古希腊”说起。
当时的古希腊,是艺术百花齐放的盛况。
人体艺术,尤其是雕塑创作,在该时期达到高峰。
民间也流传着一句俗话:
“神与人,同形同性。”
他们认为,神是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人的。
因此,人的肉体本就是纯洁、真诚、美丽的代名词,是最神圣的存在。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从不羞涩于将自己健美的身体进行公开展示。
他们相信完美的人体代表完整的人格,即代表“神性”。
后来,人体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壮大,但人们已经变得不能接受在公开场合L露自己的身体——
因为,智慧树赐予了人类“羞耻之心”。
4
当然,并不是所有L体创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男性的观赏需求。
在人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艺术家成功打破了一直存在的“展现女性身体”的规矩。
他们选择将女性描绘成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样子。
通过设计构图、人物的面部神情,及其身体摆放的姿势等种种细节,来表现被描绘对象的意愿。
比如代表人物——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
在其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中,一个赤L的女人,无拘无束地坐在两个衣冠楚楚的男人身边。
女人手托着下巴,神情悠闲自在,没有丝毫的羞耻与不安。
说起来,自“人体艺术”出现后,关于其“道德”的纠纷从未间断。
很多艺术家也表示,应该划清“艺术”与“情色”的界限。
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
“如果L体会引起观众的某些想法或欲念,那就是伪艺术品。”
不过,也有人不赞同这种“清高”的理论,比如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
他说,“L体和L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只是脱光衣服,而后者是一种艺术形式。
对美丽的人体的占有,或与之结合的欲念,是人类天性中如此本质的一部分。
假若将人体艺术与欲望完全隔绝,这反而使该形式显得低劣。
因为它代表一种虚伪的道德。
或许,艺术能诠释一切美好的行为和事物。
美与丑的关键,也并不在于“穿不穿衣服”。
这场持续千百年来关于“L体”的讨论,让无数人几度陷入沉思。
而创作者们也在思考着,如何改变画中人物被“凝视”的角度。
但不管怎么说,现实与艺术,终究是有差别的。
毕竟,艺术与Y秽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