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954年春天,中央为了精简机构,决定撤销大区中央局和行政委员会。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两个机构的大量档案需要妥善保管。
中央商议后,决定建立档案馆,而且是建两个馆,一个中共中央档案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档案馆,一个保管党的档案,一个保管政府的档案。
6月30日,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在档案馆未能建成之前,大区中央局撤销后的档案暂时移交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保管。
随后,政务院秘书厅也下发通知,要求大区行政委员会撤销后,档案移交到政务院秘书厅或者有关部门代管,待档案馆建成后再移交。
曾三成为两个档案馆筹建工作的协调人和负责人
曾三,湖南益阳人,长期是党中央档案负责人。他1925年入党,后长期担任红军联络处电台台长,参与开创党的无线电通信事业。
1947年年底,胡宗南带兵大举进攻延安,曾三负责组织了中央档案的转移,最先转移到了山西的三交镇,为了安全和保密又多次安排转移。
1948年,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曾三又组织了档案转移工作。因为山西到处打仗,原先档案分散在各处,先要搜集和抢救原本的档案,然后进行分类整理,还编制了一份《材料保管委员会材料目录》。
1948年4月,64箱铁皮箱从西柏坡出发,由牲口驮运,经过岚县、忻县、五台山进入阜平,5月才抵达河北的西柏坡。
1949年,曾三考虑未来新中国成立,档案工作要进一步正规化和制度化,于是在西柏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3月,党中央进驻北平,曾三在周恩来和杨尚昆的指挥下,携带中央档案前往北平。这次有了大卡车,运输档案方便了很多,两天后,档案安全进入北平。
建国以后,曾三在在中央办公厅任职,依旧负责档案工作。如今要选址建馆,他就成了协调人和负责人。
1954年8月,中央同意建中央档案馆,曾三就开始忙活。8月份北京天气还是很热,曾三已经是50多岁的人,但还是领着手下的干部,顶着大太阳,到京郊的山区选址。
选址是个辛苦活,只能一趟一趟的跑,曾三计划选一处环境好,位置隐蔽,相对不要太过偏远的地方。结果跑了好几天,都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一天,曾三带着人来到海淀区温泉乡白家瞳村的常家坟。这片小山包景色如画,田野整齐,距离村庄和公路都不远,不由赞道:“好一块清幽秀丽的好地方!”
当地村民很热情,介绍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早年有一户达官贵人看上了这块地,围起石墙,建了一处阴宅,大家就称这里为常家坟。”
9月26日,曾三和其他工作人员最终选定了常家坟为馆址。10月,曾三给国务院写了报告,报告选址和选址优点。
这份报告有理有据,国务院批示同意中央档案馆建在那边。11月,成立中央档案馆筹备处,开始选干部。
12月,曾三被任命为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主管中央档案馆的各项工作。
1955年,中央决定把中共中央档案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档案馆合并简称一个馆,周恩来批示:党政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1958年,周总理又问起档案馆的建设情况,还嘱咐:“档案存放,不仅是要整理和保存好,更重要是做好索引和目录,方便查找。如果找一个文件花半天时间,档案工作就很失败!”
1959年10月,海淀区温泉乡白家瞳村的中央档案馆正式开馆,党和国家的档案终于有了一个合适的存放地点。
开馆之前,曾三还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了周总理,并请周总理给新馆题字。周总理欣然同意,并题好字让工作人员送去。
10月8日,隆重的开馆典礼上,朱德、董必武、杨尚昆等中央首长出席,大家还在馆前一起后营留念。
1993年以后,中央档案馆紧跟时代进步,开展档案数字化,用数字化的方式,将档案复刻成光盘、磁盘、电子文档等等。
